时间:2024-06-01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是语文整体教学听、说、读、写的一个基本内容。然而,有的小学生一提起却叫苦不迭,愁眉苦脸。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会写、乐写呢?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一谈个人体会,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成长;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0-0107-01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生活。此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感悟,并将其写下来。
还记得那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铃响后,我提了个包走进教室,神秘兮兮地对学生说:"大家猜猜,我给你们带来的是什么?"
"书,肯定是书!"有人说。"吃的,是好吃的吧?"一个"馋猫"舔了舔嘴唇说。
"真是吃的!"我笑眯眯地做了个手势,"你们猜是什么?""是话梅?""是巧克力?""是餅干?"……我使劲地摇摇头。
"老师给个提示吧!","方糕。""面包。"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猜测。"我再给你们提供一个线索吧!"我从包里掏出一个一尺来长的精美包装盒,只给他们看一下盒子的底面。白色的盒底有油迹,还有一股香味飘出来。这下子有了线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麻花。
接着,我让学生回顾以前吃过的麻花的样子,"它瘦瘦的,黄黄的,扭在一起,好像女孩子的小辫子。"一个男孩子说。"一根麻花有这么长。"一个学生展开拇指和食指比画了一下,"它吃在嘴里香香的,软软的。"
"可是,我今天拿的麻花与你们说的可不同。"我故意卖了个关子,看到他们一个个着急的样子,就让他们一个一个轮流上来看,但前提是只许看不许出声。我打开盒盖的那刻,教室里静极了,看到他们神态各异,奇怪的表情,我心想已经达到目的了。
看完,引起他们的馋欲后,当然是品了,我让他们每人拿一小块品尝,然后说出感受,看到他们意犹未尽的样子,趁机说;"还想吃吗?可是,好东西是不能白吃的噢!""哦,原来老师别有用心,又要骗我们写作文哪!"看到学生俏皮的样子,我知道他们已经做好准备了。
果不其然,这篇作文写得效果非常好。有个学生这样写到,"只见盒子里躺着两根特别大特别肥的麻花,活像胖娃娃的胳膊。再一看,那粗大的东西,宛如两条金色的蟒蛇扭着身子,让人看了就垂涎欲滴。""接下来,老师请我们吃麻花了。老师把大麻花掰开,我们依次上去拿一小块。轮到我时,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它的表面沾着香香的芝麻,嵌着亮晶晶的冰糖,四周还撒着红的、绿的丝儿,真好看!表面的一层打着卷,掰开来后,拿在手里的一截像个"S",脆脆的,里面的一层,酥酥的。吃上一口,香脆无比,到了肚子里,口里仍有余香。"从中不难看到,小作者确实写出了亲身感受。
通过这堂别开生面的课,我深刻体会到好的作文必须有真情实感,而写出真情实感就必须亲身去深刻体验。
再者,我认为另一方面应该从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入手,采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让学生广泛地去读书。班级设立图书角、让学生自己去购买图书、到图书馆去借书等等。但作为指导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选择书籍,不断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如: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是中小学生必读篇目。告诉学生不仅要读文学作品,而且要读科技、历史、哲学方面的书;不仅要读散文、故事、童话、寓言,而且要读诗歌、戏剧、小品……不仅要读中国的作品,而且要读世界各国的作品;不仅要读中国现代的作品,而且要读中国古代的作品。总之,要从多方面吸收营养。我还让学生把自己在读书中发现的好文章推荐给大家。
但只读还不够,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环节--积累。我要求学生每天早上背诵一句名言,利用晨读时间背诵一首古诗,摘抄文章中精彩的佳句、段落,并背诵下来。学生的词汇丰富了,作文能力也相应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除此之外,拨响学生心弦的作文评语也是至关重要的。设想一下,那种没个性、寡情乏味的公式化、模式化的评语,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或问题所在,却严重忽视了培养人、发展人的要求。所以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研读的情趣。真正有影响力的评语并不是严肃的说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它应该如春风化雨一般,滋润学生心田。如,"你在写作上的困难我知道,别急,咱们一起想办法,一起来努力好吗?""是啊,大海给了我们畅游的空间,让我们成为具有'大海'般高尚人格的'人'。""太棒了!读你的文章,真是一种享受!"这样的评语,犹如与学生对面而坐,清茶一杯在几,绿竹一盆在窗,黄卷一册在手,娓娓而谈,亲切而惬意,学生怎能不喜欢呢?
总之,经验源自生活,成长源自探索。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就一定能有所收获,得以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艳武;小学作文能力培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作者简介:
杨瑛,大学本科,中级教师,从教26年,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