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薛梅
摘要:学生进入小学阶段后,开始接受规范化的课堂教育。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要想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读题能力是关键。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读题的方法和技巧,还应该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态度,设计并落实计划性和目的性的读题训练活动。教师应该认识到读题能力的形成过程需要时间,无法在短期内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题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3-0192-01
读题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这门课程的开端。从小学数学的角度来看,读题主要指的是学生通过解读数学语言、符号以及数学关系从而得到意义的过程。在读题环节,学生应该主动感知与思考,从而掌握数学问题的要求和内涵信息。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形成读题能力作为一项教育目标,充分认识并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运用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法为学生开展读题训练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1.培养学生形成读题耐心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进行读题的过程中,很容易错误的一个原因是学生不具有读题的耐心,无法集中注意力分析题干的意义。粗略的看一遍题目的内容后,就开始列算式或者计算。在数学习题中,一个单位名称、符号上的差别都可能代表不同的含义,那么所对应的正确答案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形成读题耐心。例如,教师讲解到“小数的加减法”这个部分时,为学生设计一道习题:有一根15.4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3.2米,第二次剪去2.4米,那么绳子短了多少?很多学生都会列出15.4-3.2-2.4或者15.4-(3.2+2.4)的算式,这就会掉进题目的“陷阱”当中。题目问的是“绳子短了多少”,而不是“还剩下多少”。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耐心的读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2.向学生传授理解数学语言的方法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严谨性。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向学生传授理解数学语言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有效抓住问题的核心,才能顺利完成解题。数学语言不仅指的是一些抽象概念和符号,还包括一些术语,都是学生解题中需要具体分析和理解的。学生应该保证这个环节不出现任何错误[1]。例如,教师讲解到“百分数的应用”这个部分时,可以设计习题:一个人去到银行存款,他要存入1000元本金,银行的利率为5%,那么按照单利计算,三年后,他可以取出多少钱?教师讲解到“长方体”这个部分时,可以设计习题:一个长方体,其棱长的总和为96厘米,其中长宽高的比例为3:2:1,那么,其体积是多少……这些习题不仅需要学生运用正确的运算规律和公式,还需要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数学语言。学生需要了解本金与利率的概念、长方体棱长的总数等知识,才能正确解题。在小学数学习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数学语言,比如,多少、比倍、长短等,都反映出不同的数量关系。由此可见,在读题中梳理数量关系和思维,才能更快更准确的掌握問题的核心,提高解题的效率。
3.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读题习惯
要想达到培养学生形成数学读题习惯的目标,教师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与勤于练习的意识。良好的读题习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中的要素较多,最重要的是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手和脑同时运作。在学生进行读题的过程中,不仅应该重视读题的速度,更应该重视读题的质量[2]。这就需要学生能在读题中找到重点信息,才能构建正确的解题思路。教师在课堂中应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读题上,避免漏掉任何一个细微之处,可以让学生逐字逐句读题,对重要的信息作出标记。这样的做法能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学生出现读题错误的现象。例如,在习题“故宫的面积为72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那么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比天安门……16万平方米”这句画出来,并找出其中题目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数量关系等。这样才能开展后续的思考,并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4.强化学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形象性,还没有形成抽象化的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点或者问题都是的图片搭配文字的形式所呈现的[3]。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会更多的从图片的内容中获取解题信息,而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则较弱。小学生更容易对表象的事物产生的兴趣,从而忽略了数学问题中所存在的本质联系。数学读题的根本目的是从图片和文字的结合中找到主要信息和数量关系。这就需要学生能有效选择、分析抽象的数学信息。例如,在习题“图片中,一个教师拿着两摞书,学生们坐在书桌旁,每张书桌周围有4名学生,一共有三张桌子。(1)将24本书平均分给3组,那么每组获得几本书?(2)平均每人得到几本?”中,在解决问题(1)时,学生不需看图,可以直接列出24÷3的算式,那么,在解决问题(2)时,则需要通过观察图片来计算出学生的总数,从图片中,学生能了解到“每张书桌周围有4名学生,一共有三张桌子”的信息,那么学生的总数是4×3=12,以此为基础计算24÷12,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培养学生形成读题能力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形成读题耐心;向学生传授理解数学语言的方法;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强化学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通过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的一系列探索,希望能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艳霞.浅析小学高年级数学读题解题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37):181.
[2]佟自军.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主动读题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146-147.
[3]黄玉芬.读题、审题——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8(13):163-16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