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语文教学的素质化

时间:2024-06-01

赵娜

摘要: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展多年,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本文深入研究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并就如何提高我国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57-01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语文教学是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 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的认知前提。因此,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的语文教学观,是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大课题。

对小学语文来说,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地渗透、贯彻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中,这个目标必然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应试教育的单一的工具性的教学要求,要确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确定小学语文素质化的教学目标

1.1语文要培养全面而完整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学习能力包括听、说、读、写以及识字能力。从能力结构来看,语文的学习能力包括智力技能(观察、想象、思维、记忆的方法)、语文规律性知识和生活知识等因素。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要以智力技能训练为核心,并把训练智力技能同训练语文实际技能和掌握语文规律性知识和生活知识过程相互结合,并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其中智力技能训练是发展语文能力的核心。听、说、读、写、识字这五种语文能力,要全面培养、均衡发展。应试教育只注重书面语言读和写的培养,考试得高分,而忽视口头语言的培养,在群众中讲起话来结结巴巴,面红耳赤。特别是动手能力更是低得可怜。小学是打基础的启蒙阶段,很多语文能力,如:写字、朗读在小学就定型了,小学基础打不好,中学、大学的语文就学不好。现在中学生、大学生语文学不好,根子在小学,所以对于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任重大,教不好就是误人子弟。

1.2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除了语文能力外,语文还担当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求知的各种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治学能力,思维能力及审美能力。这些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作为小学语文的重要目标,而应试教育对这些不予以重视。

1.3学语文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态度等非智力方面的目标。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同时发展的过程,两者贯穿始终。当然,认知和情感分别承担者不同的任务:认知主要解决能不能、懂不懂的问题;而学生在能不能、懂不懂的时候,必然有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产生愿意不愿意学、喜欢不喜欢学的情感和态度。可以说,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找不到离开情感的独立的认知活动,也找不到离开了认知的独立的情感活动。目前有许多小学生不喜欢语文,有厌学情绪,同教师没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有直接关系,实在是难辞其责的。忽视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难以走出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情感和认知互为目的和手段,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应当通过长期的培养,使之人格化、品质化,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2.建立开放性的大语文观

语文教学除了在教学目标上下功夫,同时还要建立开放性的大语文观。语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与发展,在社会生活中被学习与运用,又为社会生活服务。语文作为一种思维、交流与生活的工具,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是开放的,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因此,素质化的语文教学,要遵循大语文教育思想,拓广语文教学空间,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开放性的语文教学。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首先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然后课外阅读为重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语言环境学习语文。因为语文课堂教学是以语文"双基"为核心,是完整的语文教学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直接延伸,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紧密联系,有较强的计划性与阶段性;在学校、家庭、社会语文大环境中学习语文是语文课堂的间接延伸,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密切联系,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随机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强化语文课堂教学,丰富课外阅读,又要开辟学习语文的语言环境。

在我教过的几轮学生中,我所注重的就是让语文教学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与大量的课外阅读相联系。我通过多渠道去引领学生学习语文,给他们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读物,推荐少儿电影、听广播、参观、旅游及其参加劳动和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引领孩子们进行口语交际和写话,由写一句话到一段话再到几段话。同时广泛开展观察活动,借以扩大孩子的语言交际领域和生活知识领域,充实孩子的精神生活,使孩子从生活源泉中不断汲取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

实施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教师还要对教材作适当的调整,例如:我在语文教学之余,从课外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童话、科学小品文、故事等,举办一些汇报会,激励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倡导家庭的影响,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去熏陶学生;还有如:利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好务,从而建立开放性的大语文观念。

3.孕育波澜,开启情感认知按钮

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文章的过程,就是读者和作者以及作者笔下的主人公进行心灵沟通,相知相融的过程。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感知、体悟教材的过程。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人事景物、草木花鸟,无不染有"情"字,形成教学中的一个可以诱引的"动情点"。契诃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作用"。作为教者要善于把这些"动情"因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感知、体悟,在课堂教学中掀起情感的"涟漪"或"波澜"。如人教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柴幻想与大年夜有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当时教学时,可以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事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这样,抓住了"大年夜"这一情感"诱因"开启了学生情感的阀门,就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对罪恶制度的憎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掀起一堂课教学的高潮。学生情感的被激发,首先要求教者要有良好的情感心理状态,较准确地把握和领悟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更要求教者善于感知和调控学生情绪表现,采用相关的方法、手段去创造动静相协、张弛相合的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主动中自觉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自学能力,变学生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参与学习,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不少有识之士,教育专家、学者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已经有不少人总结出好的经验,值得大家借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