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漆小庆
摘要: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保证。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就会逐步增强, 阅读的质量也会同步提高, 这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人格养成等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并能使其受益终身。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求。在小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应适时施教, 培养其产生阅读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53-01
1.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阅"与"读"割裂的现象。小学语文教师在"课标"的引领下,懂得了课堂要重视"读",并且要书声朗朗,这实在难得。能够高举"读"的大旗呐喊:要读,真正的读!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感受更是难得!不过,静静想来,很多人对"课标"表述的"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理解得并不全面和深刻,也没有具体弄清阅读的真正内涵。结果导致教师在语文学习中把"阅"和"读"割裂开来,只注重读的声音、形式和技巧。一句话,强调的是学生的嘴巴,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内心,把"阅"字几乎是扔掉了。"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会有"读"。"读"并不是单单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明白:课堂要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默默品味的"场",也就是营造一个"静静的学习的场"。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
2.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每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 都要让学生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先后层次。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后, 还需分步阅读,边看边想原文所说的人物、情节, 与自己生活中有哪些相似相近的地方, 思考并从中领悟到一定道理。精读不仅要求学生正确领会课文中字、词、句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还要深入理解并把握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 把握和感知不同文体、不同作者的艺术特点, 要引导小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质疑并解疑重点句的方法, 掌握其规律, 还要特别注意教给学生不同文章的不同读法, 让他们得心应手地读出感情来。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的反复严格训练形成的。因此,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结合教学实践, 逐步使学生养成多读书、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介绍名家名著, 激励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多读书, 久而久之, 阅读的良好习惯就会养成。
2.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2.2.1给予指导和启发,让学生自主学习,领悟文章的真谛。小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强。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作为教师应尽量利用插图,如栩栩如生的状物,绘声绘色的记事,神形兼备的写人,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更好地加深解理课文与巩固记忆。读的作用远远大于讲的作用,通过读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教学中更要精讲多读。讲要讲在疑难处,形成"讲"是为"读"服务的这一意义上。读跟理解是相互的,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多用指导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2.2.2创设情境, 提高阅读感悟能力。在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显眼。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创造适当的机会,锻炼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启迪创造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主动参与,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品德素质。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生动形象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感性认识,更容易激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2.3开展课外阅读,增加语言积累。感悟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活动是赖于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面。因此,扩大阅读,增加积累是学生"自我感悟"的关键。语言积累越丰富,"自我感悟"的能力就越强。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精彩片断, 激发学生欲知详情, 请看原文的欲望。
2.2.4开启学生想象大门。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教师就要引导他们阅读,读中品味好词语、好句,透过句意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要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本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领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通过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审美想象,去接受美的熏陶。教学时,我们要在学生接触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文本的主题拓展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个自我的认识,通过对文字本身的品读尽情地想象补白,做到走进文本解读,跳出文本感悟,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有自己个性情感的韵味之美。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感悟美,提升阅读感悟能力,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软硬件相结合,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心理上产生愉悦,精神上得到满足,课堂上形成轻松沸腾的氛围,在强烈的情绪感染和心灵震撼下,使学生真切地感知美,提升感悟能力,使他们学会做一个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2005年第2期
[2]《语文新课程标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