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周新意 朱明清
摘要:新课程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以前学生学习中被动、封闭、孤立的状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亲身体会,大胆放手,让学生潜入学习中,自主学习,取得了显著不同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43-01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宣传多年了,但事实上正如前副总理李岚清所说:"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在现有的应试机制下,课堂上大多还是教师声嘶力竭地讲,学生恭恭敬敬地听,然后以考试衡量学生能力。作为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强调了又强调的内容,学生却领会的一鳞半爪;点明了又点明的重点,学生却掌握的支离破碎。这些现象连老师自己也困惑不已。这里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新课程改革理论及别的教育名家的成果,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我们大多数的教学中,大多是自己讲的多,学生主动的少,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放过,生怕学生学不好,实际上学生掌握的并不好,教师越强调的多,学生越记住的少。有一次,我观摩我校一位老师的科学课,这位老师为学生做溶液这一课的演示实验,老师的操作是严谨, 步骤是科学的。实验前老师详细讲解原理及方法,学生倒也听得聚精会神,然后老师开始演示实验,将食盐一勺一勺倒入水中,直到饱和有沉淀为止,然后加热。在学生的注视中沉淀的食盐又慢慢溶解,直到完全消失,然后熄灭酒精灯,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推测食盐水一会儿有什么变化。随着时间过去温度降低,食盐又析出,沉淀在低部,学生看得一清二楚。我自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谁知在总结内容时,老师刚问了一句"温度降低是否有食盐析出''时,学生漫不经心地说"不会",让老师包括我们听课老师都吃惊不小。明明是刚才亲眼见到的事实,怎么才过了一会儿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忘的一干二净呢?这样看来,老师讲的的内容又有多少深入人心呢?
过后我想了很久,觉得原因在于:老师按老思想让学生循规蹈矩地按老师演示的步骤完成,否则就觉得是教学失败。简言之,学生只能重复老师的操作,反思一下,这正是应试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把学生往预设的答案上硬逼,没有一点学生自己的思想,这样学生一直是被动的,又能记住多少?把学生训练成考试机器后,又怪学生死板。
我的想法在我看了《湖北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后得到了印证。是《湖北教育》2005年第4期上的一篇文章《把写作和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其中有这么一段:
我曾在两个不同的班级布置同一个作文题目,但指导方式却不相同,在甲班我采用原先的那种先指导后布置再动笔的模式,在乙班我先布置后动笔不指导.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事前不作任何指导的班级写出了一大批精彩的文章,相反那个事先精心指导的班级写出的好文章廖廖无几.甚至还出现这么一次令人啼笑皆非的怪现象:有一次我在布置作文时讲了一个写作技巧:"同学们为了表达对某种理想、某种愿望的实现,不妨借鉴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杨朔的《荔枝蜜》中写梦的形式."结果我的学生倒是很"听话'',50多人中有30多人写梦……可见,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封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
看了上面一段话,再对比这位科学老师的课,可以反思出这样析结论,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其实是控制学生,学生一直是被动的,没有经过大脑的独立思维,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新课程改革提出后,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很多指导思想。其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指明:"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它指出我国教育以往的毛病:"(1)教师总是教,学生总是被教;(2)教师总是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3)教师总在思考,学生不用去思考;(4)教师总是讲授,学生总是顺从听讲;(5)教师总是执行纪律,学生只有遵守;(6)教师有权选择并制定规定,学生则遵守规定;(7)教师有主动作用,学生围着教师转;(8)教师有权选择教学内容,学生则要适应这些教学内容;(9)教师利用自身的威望成为知识的权威,学生只能听从教师;(10)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客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
这样用明确的理论作镜子,我一豁然开朗明白了那位科学老师的失误:因循守旧,整堂课由老师独裁操作,架空了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学, 完全不知老师要把他们带往何地,茫然跟从,自然难以深入人心。
因此我建议那位老师重新上这一课,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操作实验,这位老师也领会了新课程的精神,除了酒精灯的使用作了强调外(这有安全问题),其余的都交给学生,遇到障碍就停下来钻研课本,弄懂了又继续做。老师巡视着,始终未作任何暗示,有的学生先完成了,老师安排他们完成作业,耐心等待最后一名学生完成。这次的作业,老师未作任何讲解,全由学生根据实验完成,结果我惊讶地发现答案充满个性化的收获。幸好在课程改革后要求学生答案不必强求统一,给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开辟了一个空间。同一个内容,两次课采用的是不同的指导精神,效果天壤之别。谁优谁劣,不言自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号召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自主学习、合作学生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有以下四个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当然老师在课堂上也不是无所作为。那么教师究竟应该有哪些作为呢?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职责如下:"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但是这样一来有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花费的时间要远远超过教学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就不可能了。
魏书生告诉我们:要相信学生,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说:创造性不可能教,要培养学生这种创造力的特性和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如果我们事先已把"创"扼杀在摇篮里,哪里还能有"造"呢?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因此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而这正是与现在的课程改革精神一脉相承的,教育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按科学的规律做事,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教育工作的规律,在实验教学中应该这样,在《科学》课中应该这样,在其它学科中也应该这样。
参考文献:
[1]《湖北教育》2005年第4期《把写作和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2]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39——41页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渡江出版社2000年第2版,
[4]柳菊兴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3页,第102页,第107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