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夏雪飞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06-01
合作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它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性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协作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的展示他们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我下面就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例如:我在教学一册的《比一比》时,创设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在教学《9加几》时,创设了运动会上给运动员送饮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创设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
2.明确学习的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是体育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项目,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3.合作与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承担一种特定的角色,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营造一种研究的气氛,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笔做记录,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交流与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记得我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是,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你们能解释一下4×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面对着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做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他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贵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总之,"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而是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入到我们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