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金燕容
摘要:随着小学教学改革的落实,教育者逐渐认识到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挖掘教学资源在德育教育中的价值,本文为提升我国小学德育教育水平,在对以童话为载体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童话为载体力促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童话;小学德育教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038-02
前言: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道德认知发展、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行为等,但现阶段受社会拜金思想、家长功利性心理以及小学教师重智轻德错误认知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在落实的过程中受到严重阻碍。
1.童话为载体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1.1分析童话载体的道德因素。童话作者利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无数被人们喜爱的形象,通过童话故事人物的行为向人们传递道德智慧,如勇敢、善良、智慧、勤劳等,例如我国童话家张天翼作品《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等直接对假仁假义、不忠不孝进行了批判;叶圣陶童话作品《傻子》《芳儿的梦》等为读者创造了爱和善的纯情世界;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直接通过童话作品《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通过两位主人公的道德行为为读者激化了道德对立行为的直接冲突并明确了正确的价值取向等。
1.2童话为载体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分析。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决定其在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初步不足,对传统说教教学的理解、运用难度大,而以童话为载体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可以使小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通过童话的文字表达使小学生产生对道德的感性认知和形象思维得到培养,进而形成内化的道德感知,在此基础上德育教师有意识的对小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进行培养,小学生会在面临道德行为抉择时自觉应用到的知识做出正确的选择[1]。
1.2.1以童话为载体,有利于小学生深化道德认知、形成道德判断能力。童话是童话家结合其情感、意愿等创造的虚拟世界,其中人物、情节、场景等都不会受到现实制度、规范的限制,文字表达生动有趣,很容易调动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童话是学生认知世界的有效渠道,其不仅可以指导下学生对自然界中的万物变化产生认知,而且会使小学生学会对生活中的真善美进行识别判断[2]。例如安徒生童话作品《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中哥哥大克劳斯为获取钱财杀死疼爱自己的祖母,而弟弟小克劳斯热爱劳动,凭借双手为自己及家人创造了财富,小学生在自主阅读和教师的引导下会对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的人物形象做出判断,并对热爱劳动、善良等道德标准产生一定的认知。
1.2.2以童话为载体,有利于小学生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以童话为载体开展德育教育是将具体的人物、情景等放置在具体的场景中,使小学生以故事情节为线索从全局对道德知识进行分析理解的过程,学生在童话欣赏的同时完成了对道德界定和行为的情感体验,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潜意识中会形成相应的情景模式和道德行为标准,随着童话情感体验的增多,学生会逐渐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并以此指导实践。例如学生在学习并内化《小红帽与大灰狼》《机智的海娃》《机智勇敢的仇尔卡》等童话故事后,头脑中会对勇敢、机智等道德智慧产生一定的情感,在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时选择勇敢面对的概率会显著提升。
1.2.3以童话为载体,有利于小学生产生道德行为。在阅读和学习童话的过程中,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对童话人物形象的善恶、好坏等作出直接的判断,通常道德行为好的人物学生会判断其为好人,而道德行为差的人物学生会判断其为坏人,小学生的行为具有模仿的特点,所以通过小学生对好人的模仿,其更容易产生道德行为,并对与道德行为相反的行为进行抵制。例如学生在学习《神笔马良》后可能对其助人为乐的道德行为进行模仿;在学习《能吃的猪球球》后可能会自觉抵制好吃懒做的行为等。
2.以童话为载体力促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的策略
以童话为载体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可以使童话中主人公的道德形象直接在校学生头脑中形成,使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强烈、清晰的形象,进而提升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但以童话为载体开展德育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师对童话故事中道德因素的挖掘能力、利用童话故事开展德育教育的能力、对小学生得到形成和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等具有较高的要求[3]。所以教师在以童话为载体开展德育教育时首先要结合德育教育目标、小学生特点精心选择童话故事,其次,在熟悉童话故事、准备教学相关材料、和小学生共同布置教学环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开展德育教学。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调动小学生的听觉、视觉、行为等各方面对童话故事内容、情感、人物等进行感知;然后,在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对童话故事进行复述并通过演绎使童话故事重现,促进童话道德因素在小学生表演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实现内化;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通过设置问题、小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使童话故事中的道德因素被挖掘和内化;除此之外,教师在童话道德教育结束后,要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改编创作,并将道德故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此图示学生对道德知识理解得更加全面、深刻,并以此指导行为实践。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以童话为载体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可以使小学生主动生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但其对教师对童话载体的应用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具有较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泽科.回归体验,唤醒生命的发展潜能——走进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的"体验教育"创新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11,04:71-78.
[2]唐德俊,魏兆锋.促进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童话教学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2:71-76.
[3]陈华彪.新书院文化背景下校本德育课程管理的思考与建构[J].中国校外教育,2015,28:2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