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徐向晔
摘要:体态律动是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它不注重身体姿态或外表形式,而是要将表现音乐所必需的要素"融化"于我们的身心。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课堂实践经验,浅谈体态律动在体验旋律、节奏、曲式结构音乐要素及在体验中提高歌唱表现能力,让学生们在体验中走进音乐、感受并表现音乐。
关键词:体态律动;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338-0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音乐是"动"的艺术,更应如此。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于情感的反映,通过身体将内心情绪转译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因此,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体态律动是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知和认知,它不注重身体姿态获外表形式,而是要将表现音乐所必需的要素"融化"于身心。在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来唤起、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而来提高学生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1.在体态律动中体验音乐要素
1.1旋律。旋律,也称作曲调,是一连串乐音的有组织的进行,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与其他要素相比,旋律在音乐中的地位最突出,也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的感受乐曲的特点,我们经常会通过划旋律线来引导学生,分析旋律的走向,是上行或是下行。或者借助画图谱来感受旋律进行的特点。但还有些乐曲,通过体态律动来体验还可能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八年级的欣赏乐曲《G大调弦乐小乐曲》(第一乐章),这是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中颇具影响力的一首代表作品。其呈式部的主部主题包含了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主题一是一段带有那不勒斯风格的旋律,主题二的开始部分留给人们一种庄重典雅的印象,使人很容易地联想到宫廷舞蹈的场面。
5 - 6 - | 54 44 43 33 | 32 22 17 67 | 1--- |
在欣赏这段的主题旋律时,前四小节,教师随音乐做出绅士摘帽、鞠躬、邀舞的动作。后四小节做淑女提裙、谢礼、受邀的动作,这样的动作设计具有情节性,形象有趣,学生马上就对音乐有了兴趣,也非常乐意来体验。在律动中既表现了18世纪绅士、淑女优雅的气质,又感受了维也纳古典主义庄重、典雅的音乐风格。
1.2节奏。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有人把旋律比喻为音乐的血肉,而节奏则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没有骨架,血肉焉存?达尔克罗兹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和培养,进而为音乐教育所用。只有从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节奏要素入手,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唤醒学生天生的音乐本能。
我们可以为各种时值设计相应的身体运动,例如:四分音符--向前迈一步;二分音符--迈一步后膝盖弯曲一次;附点二分音符--迈一步后,膝盖弯曲两次;全音符--迈一步后,膝盖弯曲三次。又如切分节奏,它是使一个音由弱拍开始持续到下一个强拍;从强拍的弱部分开始持续到弱拍的强部分,产生强拍或弱拍强部分重音迁移的现象,改变了正规节拍的强弱规律。准确掌握切分节奏需要能够灵活变化重音的节奏感。可以采用腿和脚的活动来表现: 第一步向前迈出后迅速接第二步,此时身体重心迅速转移弯曲膝盖,再迈第三步。再如,附点八分音乐的节奏,我先让一位学生来示范马的跑动,其他学生模仿,体验之后再用手在凳子上模仿拍击,使这个节奏做的更准确。
1.3节拍。节拍是由强音的有规律的循环出现形成的,达尔克罗兹认为,学生须首先从感受强音上身体的紧张收缩,然后放松,获得节拍经验,并运用身体运动表现出小节中各拍的重量区别。在二拍子、三拍子这些单拍子中,我们通常会用拍手、拍肩、拍腿等方式来体验。而复杂一些的节拍,我们就有些棘手了。 如:在音乐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时,其中音乐主题A的节拍是7/8拍,这是混合拍子,学生从未接触过。我最先的设计是先给学生介绍7/8的概念和特点,再划拍哼唱,但效果总不尽人意,学生唱的很呆板,没有律动性。后来我改变了教学策略,从三拍子入手,在强拍的时候拍全掌,在弱拍拍半掌,身体随节奏轻轻地晃动,嘴念"咚哒哒"。等到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后,再加入二拍子,变成五拍子,进而再变成七拍子,这样一来身体的感觉有了,节拍也对了。两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一种是先讲解后体验,另一种是先体验后总结,有了体验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就更为深入、透彻,更能感受到其中不同的韵律感。美国教育家苏珊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完全理解。这句话在音乐学科中体现的真是淋漓尽致。
1.4曲式结构。曲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各种段落,根据这些段落形成的规律性,而找出具有共性的格式便是曲式。在教学中,我们通常通过聆听引导学生来分辨乐段的变化,如速度、情绪、节奏、力度等要素的变化。
如:《拉德斯基进行曲》,这首既有进行曲的节奏,又比较轻松诙谐,它没有太多军队战斗进行曲的特点,反而更接近幽默、欢乐的风格。作品为D大调,2/2拍,复三部曲式写成。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A段--
a主题音乐轻快、短促,让学生随音乐节奏用手指在凳子上弹出马蹄声的节奏,表现拉德斯基将军骑着战马意气风发的出征了。
b主题音乐抒情、妩媚,和a主题形成了对比,请学生们随音乐左右摇晃身体。
B段--
a主题描绘拉德斯基将军凯旋而归,检阅部队时得意洋洋的形象,启发学生挺拔身体,面露得意的表情来表现将军此时的形象。
b主题音乐较a主题热烈,则启发随音乐拍手或挥拳来表现夹道欢迎的人们的形象。
通过不同的律动动作,学生对A(a+b)B(a+b+a+b+a)A(a+b)这样的曲式结构就非常的清晰了。身体的运动不仅仅是由音乐伴奏,而且是受音乐启发,并由音乐产生,音乐由身体的动作来表明,身体的动作则显得富有乐感,与音乐结合得非常协调。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走进了音乐,感受并表现音乐。
2.在体态律动中提高音乐表现力
2.1在律动中动情歌唱。"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就是人声,也是最亲切、最自然、最朴实的"乐器"。歌唱是音乐艺术中最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和喜爱的一种艺术。歌唱教学也是中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内容,很多教师做到了教孩子们唱会歌,但如何使课堂获得更美的歌声,是广大教师们所不断追求的目标。通过简单的体态律动动作则可以帮助歌声的塑造。比如在这样的练声曲中1 12| 1 12| 32 1| 12 34| 32 1| 12 34 |54 32 |1 0 ||,我们可以用柯尔文手势来调整音准,还可以用手与身体的远近来表现声音的走向。当音乐变高,手离身体越远,演唱的气息就越强、越集中,感觉身体越来越打开,声音也离你越来越远。当学生用这样的个简单的动作来演唱时,手的位置随音乐发生变化,演唱的状态和声音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在七年级歌曲教学《红河谷》中,我就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一首加拿大民歌,全曲共四个乐句,旋律简单易学,学生也非常喜欢。但正由于很简单,学生们唱的就很平淡,更谈不上乐感了。于是,我就让学生用这样的手势在空间中表现出来:第一、二句用手在胸前的位置随节奏做波浪状,第三句音区变高,手的位置抬高到头部并随旋律的下行逐步落下,第四句手的位置回到胸前。学生的手的律动辅助下,声音马上有了改变,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不仅有强弱的变化,身体也能随着节奏的律动做相应的律动,歌唱的感觉也更加吻合音乐的发展,增强了乐感。又如歌曲教学《樱花》,在简单重复的乐句中,如何让学生有空间感、画面感?我设计了在6 7 1 7| 6 76 4 -| 处,抬手仰望天空, 3 1 3 4 |
3 31 7-| 处,俯瞰做抚摸状,一高一低,有了画面感,形象地把旋律的走向做了对比,歌声也有了对比。再如:民歌《沂蒙山小调》,这是一首具有双重特点的民歌,既有山歌高亢起伏的特点,又有小调的婉转柔美。学生在演唱是对这两种的演唱特点不能很好的把握。于是我设计在每个乐句中,用手划圆的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歌曲中山歌的高亢感觉,用伸手表现流水来体现小调的柔美。当身体参与到歌唱中,学生们的声音随着手的律动而改变,就找到了应有的歌唱感觉。在歌唱教学中,体态律动对歌唱的状态、声音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还如:高山族民歌《杵歌》,这是一首劳动歌舞,在歌曲教学中,从节奏练习到新歌教学再到全曲表现,我采用随歌曲身体左右移动走恒拍的方式贯穿全曲的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恒拍感,更让学生们在演唱中一直感受少数民族中歌和舞是密不可分的,再让学生手持木杵一上一下来模拟舂米的动作,歌声伴着舞步,歌唱的状态更好、歌声更加形象了。
2.2在律动中渗透多声部教学。现行的教材中,多声部歌曲在歌唱教学内容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对于平时缺乏合唱训练的学生来说,不仅学生唱的辛苦,教师教的也累,练了这个声部,那个声部跑调了,好不容易都会了,但合起来又不和谐了。
曾听过这样一堂优秀的课例:德国民歌《母鸡叫咯咯》,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一首歌曲,2/4拍,由再现的两段体构成,全曲节奏规整,旋律巧妙地运用了同音反复、重复等手法模拟了母鸡下蛋时的啼叫声,是一首表演性强、趣味性浓的儿童歌曲。教师抓住低段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爱好特点,给学生讲了一个母鸡要下蛋的情景故事。在歌曲演唱之前,老师请一组的孩子边唱边用耸肩的动作(一上一下)模拟母鸡下蛋:
1515 | 1515 ||
咯 哒 咯 哒咯 哒 咯 哒
另外一组的孩子手做鸡嘴状模拟小鸡叫:
33 33333 | 3333333 ||
叽叽叽叽叽叽叽 叽叽叽叽叽叽 叽
孩子们兴致盎然,立刻便融入到各自的角色中,此时,教师非常自然地加入主旋律的演、唱,和学生配合形成了三个声部的演唱。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在课堂上完成多声部的演唱是不容易的,而这节课例中学生们在简单的体态律动中既掌握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又体验到了多声部的演唱,还把歌曲生动形象的表演了出来,学生们乐在其中。
体态律动是融身体动作、音乐和情感为一体,促进听觉、动觉、情感和思维的协调发展。跟随音乐的身体律动,会使学生对音乐的情绪、情感有更直接的感受、想象,体验到身体动作所带来的感觉,学习和练习了基本的音乐要素,进而会促进认知的学习。当他们在体验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时,才是真正走进音乐的时候。但这需要教师不断的深入、丰富、创新、研究和实践,才能引导学生真正玩音乐!
参考文献:
[1]张冬梅 《谈谈律动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素质教育2013.3
[2]《体验音乐--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
[3]人民音乐出版社
[4]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 杨立梅 蔡觉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