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将两个“过渡”作为数学教学的必要环节

时间:2024-06-01

孔炳兴

摘要:笔者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大胆运用迁移规律实现了多个层面的过渡,课堂结构进一步优化,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很大改善,教学效果也出现了强劲的上升趋势。这是新课改理念下教学模式的创新微调,更是多元化教法相互交融、彼此切换的结果。为了促使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进程中实现更大突破,迅速提升自身教改能力,现将本人的一些具体做法或经验教训简单介绍如下。

关键词:过渡;小学数学;规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254-02

迁移规律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泛指一种事务对另一种事务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正面和负面之分。笔者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大胆运用迁移规律实现了多个层面的过渡,课堂结构进一步优化,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很大改善,教学效果也出现了强劲的上升趋势。这是新课改理念下教学模式的创新微调,更是多元化教法相互交融、彼此切换的结果。为了促使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进程中实现更大突破,迅速提升自身教改能力,现将本人的一些具体做法或经验教训简单介绍如下。

1.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想真正将教学打造成艺术性精品,不辱肩上的使命,就必须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宏观过渡。首先,应该是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来展开的,前面的知识是基础和前提,只有将前面的知识基础砸深夯实,才有能力学习后面的知识,所以以后面瞻顾前面,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是治学的必有之路。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新知识既是旧知识发展,那么相比旧知识,复杂程度就要高一些,并且要实现新旧知识的完美过渡,就必须注意两者之间的坡度转弯,为它们搭建链接彼此的桥梁,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顺利完成新旧交接的重要一环。

第一,突出新旧知识的过渡点。如,在学习余数除法的验算章节时,就要联系到之前所学的整除的除法验算的知识,前后这两类验算都需要商和除数相乘,不同的是,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还要加上余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既要回顾能整除的验算方法,还要复习余数的除法,并将两者系统链接起来,做"温故知新"式的理解。以246÷5为例,商是49,是把246平均分了吗?显然不是。在验算时,只用商、除数行吗?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这一设问,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了,引发广泛的热议,为讲授新课,顺利掌握新的规律和验算方法埋下了伏笔。

第二,新知识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旧知识组合衍生出来的,教学中就要突出连接节点。如在将要讲授新课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可以举一个之前学过的一步减法应用题的例子:"商店里新购进24个皮球,促销后,卖出15个,请问还剩多少个?"引导学生通过对例题的解析引出对旧知识的回忆,24个皮球是已知条件,可以用学过的另外的旧知识来替代,换成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或者换成6盒皮球,每盒4个,这已经形成了新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雏形,这样就自然过渡到新授知识,将两个旧知识串联起来,孵化出新的教学内容,过渡顺畅,效果俱佳。

第三,抓住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相异点,提炼出共同点。如在学习万以内退位减法时,我们已经对百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耳熟能详,

只是后者情况稍微特殊一些,后者多了十位不够减、百位不够减的问题,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无论是哪一位不够减,方法都是大同小异的,即抓住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共同点,只要在教学中仿照旧知识的讲授模式"按部就班",就能利用已有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与新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理解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

2.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或直观演示的机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印象,呼唤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抽象、概括等形式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加强常规训练,经历多次理论实践,最终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是一个系统过程,在环节设置时要遵循认识规律,将每一个环节谋划到位。

第一,增加梯度,降低坡度,坚持操作与直观并重,促成学生感官联动,通过大量感性认识的累积形成基本表象,再将这些表象合理分布配置,搭建起基本的知识讲授梯度框架。如,在学习"平均分"和"谁是谁的几倍"等概念性知识时,笔者针对常规训练精心设计了四个训练层次。第一层次,设定标准要求,让学生依此开展摆学具活动,边摆变述说,达到初步的概念感知;第二层次,引导学生撇开书中文字,将图作为阅读重点,边看图边述说,形成基本认知表象;第三层次,以上面的基本认知表象为基准,画出线段图,在图上清晰表示数量关系,为抽象思维的运行做好铺垫;第四层次,鼓励学生组织语言,简要叙述其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实物、图示的佐证,在头脑中形成认知表象,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认识,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第二,突出操作和直观的目的性指向,使表象的整体性得到进一步强化,尽管其包含诸多方面,但在实际教学中,则集中表现为一、二个方面。小学生心智不健全,对事物的认知缺乏稳定性和准确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抓动手操作和直观展示,体现重点表象,为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定好"局"。如在学习一位数乘以两位数时,以4:24×3为例,在刚刚抛出这一例题时,学生会迫不及待的用习惯了原始办法,即拿出3个24根木棒整齐划一的排列在一起就算完成任务,其实这并不是我们教学所需要的情节,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防止打乱教学节奏,教师可适时做行为干预,提示学生把3个24根木棒摆成齐整的三行,再把10个单根捆在一起,排成一列。同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图示,将"为什么把10个单根用线捆起来,用箭头指向一捆10根的小棒?"做重点分析,为下一步的列式计算即"先算个位,满10进一"打下了基础。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两个"过渡"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实践的新理论产物,更是笔者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进程,践行新时期人才培养观的深切感悟,也许有些片面甚至不合教育基本规律,但却是作者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精神集结,希望能对广大教育同仁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 李昌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发展漫谈,小学科学[J],2014(10).

[2] 李福禄,浅析小学数学教改中的两个"注意",新课程导学[J],2014(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