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指导

时间:2024-06-01

张正娟

摘要: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来选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觉地去读、边读边议,比较异同,质疑解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093-01

1.把握实验教材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而文字符号本身较为抽象,它不像图画、实物可以直接引起视觉快感。这就给六、七岁的蒙童的学习带来一些困难,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至关重要。

实验教材所选的课文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富有现代气息。体裁多样,有儿歌、故事、童话、韵文等,很有情趣,深受学生喜爱。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这样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也可以打消缺乏自信的学生怕读错的顾虑,消除他们紧张的情绪,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读,放胆读,由"老师要我读什么"转变为"我想要读什么";其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如画一画、跳一跳、唱一唱、表演等)活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体裁的多样性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把画、唱、演、说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乐趣。教学《雪孩子》时,可以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连环图画,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学《四季》一课时,可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季节,也可设计让学生边表演边背诵课文内容。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四季的特点,对课文内容理解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教学《小松鼠找花生》和《自己去吧》时,为了让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可设计课本剧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把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更为深刻地领会文章的内容,也能充分感受到阅读教学的乐趣。教学《小熊住山洞》一课时,可让学生将课文以歌的形式唱起来,跳起来。学生通过画、说、演、唱、跳等各种活动全方位地动起来,寓教学于快乐之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形成自主的阅读意识。

2.整合信息,理解课文

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获得一种意义。如果将某一个阅读对象进行还原,还原到社会背景或者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更深层地理解阅读的对象。例如在《草船借箭》中,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理解周瑜与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就在课文信息之外提供了一个课外信息,即《三国演义》中的孔明借东风。那么学生在学习这两篇关于同一个主题的事件时,就不知不觉地将两篇进行了对比、整合,这样就总结出了诸葛亮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著名教师李吉林在讲授《海底世界》时,就运用了两篇阅读材料:《海底的冷灯》以及《人类的秘密仓库》以课文为主,以课外材料为辅。这就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相互渗透,用不同的角度的信息形成一种合力,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再比如在讲《鲸》这一课时,文中并没有详细具体地介绍鲸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方法准备好较详细的资料并整合好所搜集的信息;教学时,对于与课文某些次要内容联系较紧密但又不影响到对文章的阅读理解的内容,我只要求学生能作一般的了解就行。比如鼓励一些学生将所搜集的关于抹香鲸的相关资料以图片和录像的形式进行展示,便于更多的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抹香鲸的特点;对课文的重点处、难点处能起补充作用的信息,上课的时候就有必要好好加以运用。比如班级有某位学生搜集到了"为什么虎鲸不同于一般鲸类?虎鲸居然会对同类发起攻击"等信息资料,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时,千万不宜照本宣科地读所获取的信息资料,应该先自行理解把握,用两三句概括的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讨论解疑

即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在课前自学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得出结果,对于能贯穿整篇文章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它与自己备课时精拟的有关课文的问题相结合,作为主线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自学,圈点批画,体会理解,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导入新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放声读,可轻声读,怎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就怎么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继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因为问题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创新学习的课堂,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本,带着信息储备主动地走向课堂,走向教师。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来组织教学。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地方,或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初读感受,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课外知识;可以让显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画一幅画,作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写广告词、心得;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下拓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固定这一模式。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有的课,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课,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总之,阅读教学要把握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条原则,从而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成为有机整体,我们的阅读课就不会迷失方向,这是我们指导阅读的根本所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