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时间:2024-06-01

吴秋玲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其实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它是师生与文本之间一种相互作用的对话。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097-01

1.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而浓郁的兴趣一直被认为是学习的润滑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里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获得成功。

每一个学生在进入课堂的时候,都是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的,而我们的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要从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来教学。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就不需要学习,因为此时再学也只会是复习和表演。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有时总是会不自觉地假定学生不知道,或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一味地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教师害怕学生把新课要学的知识都说出来。有时,教师也会流于形式地问:"你知道关于某某有关的知识吗?"但不等学生回答,就又立即断定:"学习了这节课,你们就会知道了。"当然,这都不能真正给学生自觉自主参与的机会。

例如:学习《赠汪伦》这首诗时,教师利用导语告诉学生这是一首送别诗,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思考:诗中写的是谁送谁?谁别谁?这样使学生先明白送别体诗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后在精读诗歌思考: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为什么要这样?这样让学生去体会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即:汪伦用踏歌的方式送李白,表达了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最后教师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朗读,说说有什么收获?此时,学生尝试用刚才的思路去探究,发现《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是作者李白用目光送别孟浩然,而《别董大》一诗是作者高适用语言送别董大,同时还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可以说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很好地充当了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角色,引导着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2.倡导教学中师生主体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对老师观点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时候,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析,多用积极的话语赞扬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如老师应多用"这位学生说的很好,连老师都没想到""太棒了"或"这个想法是不错,不过你看……"一类的语言。这样可以提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学习中取得了主导权。

3.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阅读是对文字进行理解,通过文字的形式接受作者情感的过程。要激起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就要引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教师可以在课上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学生,组织学生开办图书角、图书交流会的活动,教师也可以充当导演的角色,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带领学生进行小型舞台剧的表演。学生的兴趣有了,自助学习的良好品质也会在兴趣的推动下慢慢形成。儿童阶段形成的良好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4.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我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浆,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这时我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接着我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语气)。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最后我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