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时间:2024-06-01

胡万仁

摘要:国家、民族的进步要看创新,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创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渠道,更是基础教育至关重要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基础教育以培养人的基本品格和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值得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去分析、研究和探索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268-01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绝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对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1.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想创新

小学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学生的教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上升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让学生勇于创新

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重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3.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学生学会创新思维

3.1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3.2巧妙设疑,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完"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后,提出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实践、探究、讨论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3营造和谐氛围,孕育创新思维。教育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才是和谐的。在平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教师要注重把微笑和关怀带进课堂,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想象,让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松弛;要注重把希望带给学生,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因此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已有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此一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才能孕育出更多的创新思维的种子。

4.体验成功喜悦,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新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及待的要讲出自己编出的题目。有的说"8+5",有的说"17-8",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各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又如,让学生自编数学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谈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报上文章。一般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合作手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有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都很不错,处处渗透着创新。自编数学小报解放了孩子们的思维,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真正的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创建性的思维,指在思维活动的方式上不仅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201版《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