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庞林
摘要: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新标准的提出和实行,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不断探索,务必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
关键词:教学模式;信息素养;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272-02
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化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努力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着手,采取"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研究性学习"等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新课改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模式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不但要受认知能力、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还会受学习活动所在的学习环境的影响。采取正确的教学模式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会导致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理解。
1.1实践出真知。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只有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才能更好完成知识的积累,以实践促进理论的学习而不至于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的硬件结构"这一节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可能抽象的讲解一遍计算机的各个部件以及它的功能。好一点的采用课件的形式,将计算机硬件的各个部分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再配合教师的讲授,但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发挥其主动性。因此我们不妨先以多媒体课件讲解一遍计算机的各个部件,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分配一台计算机,让学生自己把机箱打开,将各个部件拆下来自己观察,要求记下各部件的型号以及它们的性能(教师给予提示),然后布置一个作业"调查当前计算机各部件的发展情况并与学校的计算机进行比较,每位同学配配置一台电脑,写出部件清单及价格,形成书面报告"。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极大的提高,而随之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1.2以课程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建构主义理论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这种方法是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法。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能力等特点。"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度等级,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模式。
2.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处理新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新课程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同等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
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组成。在现阶段,信息技术课担负着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任务。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信息知识的学习、操作技能的演练与应用实践来培养,但不是所有的素养都能通过技能训练就能形成,有的是要通过加强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加强思想情操教育来培养的。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几种计算机的实用软件的操作,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信息技术课的重点应放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
学习方式是衡量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重要指标。学习方式应从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创新
3.1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中,应加强教学策略的完善,对于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实际操作应制定科学、使用的方案,例如,在讲授OFFICE办公软件时,采用先讲授理论后上机实践的教学形式,在理论讲授中,首先叙述微软公司的发展里程,比尔·盖茨的人生阅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机实践环节,一方面讲授软件的主要应用模块,另一方面则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验证性实验,实践后期,应安排案例式的综合性实验对所学知识进行统一。
3.2制定合理的维护策略。信息技术课程对于计算机设备的要求是很高的,只有符合要求及硬件设备才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制定合理的计算机设备维护措施。例如,根据学习内容和使用年限进行合理的划分,对于学校而言,如果资金不允许,可以按教学内容划分计算机机房级别,一些对硬件要求不高的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在低配置机房完成,对硬件要求高的课程则可以在高配置机房完成,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投资成本。另外,制定科学的计算机维护措施,安排计算机管理人员定时对机房机器进行检测,如出现问题应及时维护,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能确保学生的学习量。
3.3制定有效的师资培训。教育以人为本,生以师为重,在整个教学体制中,教师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能力,学校应对教师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和考核制度,扩展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应从新理念、新思维方面开展,多组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开展新型教学研讨会,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
3.4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考核方面不能采用单一的考核指标。在理论知识考核方面应采用笔试的形式,对于实践性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完成,一方面应建立开放型考试题库,该题库主要采用填空、判断、选择的形式完成,题量相对要大,题型要以综合性为主,大量的信息刺激能够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建立综合性考试题库,该题库以综合型案例分析、解决措施、实施计划等内容为主要衡量项目,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和仿真操作能力。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我们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探索,用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优、更新的教育,切实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