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人文教育中的应用

时间:2024-06-02

单冬冬+张兴桃

摘 要:人文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化人才。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在开展人文教育时,应主动深入发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分清主次,抓住核心,打造品牌,扩展效应。选择其中的优秀部分融入到人文教育中,使地方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文教育中充分发挥效能,以提升大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地方文化的建设,担负起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

关键词:人文教育 地方传统文化 传承与创新

人文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化人才。***总书记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就在于通过教育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使中国文化能够获得长久鲜活的生命力。

对高校来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不可忽视的必要责任。对于地方高校来说,肩负着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天然使命,而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则是践行这一使命的必然途径。

一、以史为鉴,传承文化创建品牌

在高校人文教育中,具有代表性和知名度的地方文史资源应被充分发掘利用。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历史上大运河流域的著名城市,宿州与大运河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段辉煌的历史,应该成为宿州学院人文教育中一项重要构成。

宿州自唐宪宗元和四年建置以来,以北宋时期最为繁华。《宋史·地理志》载:宿州属淮南东路,崇宁年间户口达到九万一千四百八十三户,一十六万七千三百七十九口。此一数据甚至远超当时的扬州,是大运河流域商业繁华的大都市,成为新兴城市的典型。苏东坡称赞宿州为“此去淮南第一州”(《南乡子·宿州上元》。城市人口的增多,致使原有城郭不敷使用,很多人口和商业被迫在城外居住或经营,致使有拓城之议。有趣的是,此议却被苏东坡一封《乞罢宿州修城状》所阻止,宿州失去了一次扩展城市规模的好机会。随着靖康之变,宿州成为宋金反复拉锯的战场之一,在战争的破坏下,该段运河交通逐渐湮废,宿州再也未能重现昔日的繁华。但这短暂的繁华时期,却给宿州留下了丰厚的运河文化遗产。在宿州市区,很多地名与运河文化有关,例如“埇桥”、“大河南街”、“小河南街”等等。2006年,宿州市区发掘出保存较为完好的宋代运河码头遗址,并出土精美文物1800余件。2012年10月,由宿州市政协文史委主持,宿州学院等多家单位合作编撰的《运河名城·宿州卷》出版发行,该书史料详实,内容丰富,既可作为高校地方文化教育的基础教材,也是研究宿州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

二、雅俗共赏,提升校园文艺品位

宿州学院作为宿州市唯一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年来在高校人文教育和地方文化建设方面卓有成效,以宿州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先后成立了赛珍珠研究所、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构,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赛珍珠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代表作《大地》是以宿州乡土为背景写作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作品。研究赛珍珠的文学及其文学思想,成为宿州学院进行国际交流合作、开拓国际学术视野的一个良好平台。

在民俗文化方面,宿州学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与宿州市政协文史委、文化局等单位合作,出版了《话说宿州》、《宿州民俗》等地方民俗文化丛书。此外,还邀请一些民俗文化专家、民间艺术传承人等进校园为大学生普及民俗文化知识。另外,开设泗州戏专业,开展民俗文化节等活动,都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人文教育的开展。

2014年教师节前夕,***总书记在走访北师大时说:“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阅读古典诗词、散文,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而引导学生阅读宿州籍文学家的作品或与宿州有关的古典诗文,则是在人文教育中融入地方传统文化的良好模式。

2014年11月,由宿州市委宣传部、宿州市文广新局主编的《白居易诗话宿州》出版,该书收录了白居易与宿州有关的诗作49首,成为宿州市建设城市文化名片的一项重大成果。事实上,宿州历史上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宿州籍的名儒文豪有桓谭、薛综、薛莹、嵇康等,至今仍有很多的文集、诗集、著作传世。除了对宿州有着特殊情怀的白居易,历史上还有很多文人墨客也在宿州留下过名篇,如李白《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李益《汴河曲》、胡曾《隋堤柳》等。此外,还有一些在宿州为官或宿州本地士子的诗文,也有不少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这些文采风流,给宿州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宿州学院在开展人文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可资利用的优质资源。一方面可以以此为基础开发校本课程,在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丰富人文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营造书香典雅的校园文艺氛围,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同时为宿州地方文化品牌的开发与创建作出贡献。

三、以人为镜,升华思想塑造人格

目前,宿州学院致力于建设以孟二冬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孟二冬先生身上,映射出了中国传统士人的“三不朽”情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即中国文化中著名的“三不朽”。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都有家国天下的崇高情怀。历史上,宿州人才辈出,既有谋国治郡仁政爱民的文臣,亦有战功赫赫马上封侯的武将,既有品行高洁道德楷模之士,亦有超迈绝伦风华绝代的名士。历史名人资源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核心不在于简单的人名,而是他们的行为所代表的伦理、道德遗产。

高校进行人文教育,不仅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文艺品位,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够升华思想,塑造人格,建立起服务国家、回报社会的人生志向。于地方高校而言,在人文教育中充分开发地方历史名人资源,引导学生追慕古圣风范,感怀前贤功绩,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具备可操作性的良好方式。将地方道德文化转化为现实的教育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传统道德文化、提高育人质量的必经环节和纽带。当然,在将历史名人资源融入人文教育时,也应注重内容的拓展和选择。

例如:闵子骞作为孔门十哲之一,两千多年以来以“孝”著称,是中国“孝”文化的典型代表,“鞭打芦花车牛返”的故事至今流传。闵子骞的孝行,不仅在古代是具有典范意义的道德楷模,也是现代社会中应该大力弘扬的正能量。宿州学院在宣传弘扬闵子孝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曾经与宿州市孝文化研究会合作,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开展孝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事实上,闵子骞不仅是孝道典范,在个人操守和职业道德方面也出类拔萃堪称楷模。《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闵子骞之所以不肯出仕,是因为费邑乃权臣季氏的私邑,此一章句显示了闵子骞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个人操守。又,《公羊传·宣公元年》:闵子要绖而服事。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孔子盖善之也。”闵子骞在为父服丧期间为国征战,战争结束后辞去公职回家守孝。此章句显示了闵子骞能够做到公私两全,实属难能可贵。闵子骞的个人操守和职业道德,可以作为指导大学生求职、工作的优秀教材。

四、结语

宿州学院作为致力于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文教育中充分融入地方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提高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大学生不但能够学好专业技能,更能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拥有昂扬精神面貌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宿州的文化认同,了解宿州热爱宿州,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为宿州的全方位发展建设贡献才智。

参考文献

[1]***.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3.

[2]朱萌、张立成.大学生中国优秀人文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页18.

[3]井洪波.唐宋汴河与宿州的兴起[J].宿州学院学报,2010.1,页38.

作者简介

单冬冬(1984—),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典籍与传统文化。张兴桃(1978—),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生物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