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学科教学中唱出法制教育的旋律

时间:2024-06-02

张姗姗

摘要:如何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把政治教学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这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师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章对此作了探讨。

关键词:法制教育;学科渗透; 潜移默化;法律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052-01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法制教育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名中学思品教师,深感任重道远,因为中学时期是一个养成遵规守纪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我尝试从自己所从事的思品学科教学的角度,在思品教学过程中就如何渗透法制教育谈谈自己的体会。思品教学有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如果离开了思品知识的传授,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仅不能完成思品教学任务,而且会把思品课上成法律课。只有根据实际情况,把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进去,润物细无声,才能使教育入耳入脑。

在政治学科课堂教学中唱响法制教育的主旋律。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是进行法制教育,一条主要途径,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挖掘政治学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教师要遵循政治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其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使政治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以现行的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为例,教材"与法同行"中上册内容都与法律有关。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使学生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安全、打击违法犯罪中的作用和意义。了解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的途径。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利用教材"神圣的宪法"中的内容,教育学生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充分利用教材"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内容,树立自觉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做个成熟的消费者。利用"尊重别人隐私维护合法权益"使学生明白个人隐私权所包含的内容,懂得在现代社会中维护隐私权不仅保护了公民的人格权利,而且是衡量一个国家个人地位和尊严的重要标志。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到,政治学科教材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法制教育的素材,教师不能把这些重要的法制教育资源浪费掉。因此,只有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恰当地把握尺寸,才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提倡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习惯。对此,他作过很多精辟论述。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获。他还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2.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在八年级政治(下)"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列举生活中事例:小雅6岁时,父母离婚,小雅被判给了爸爸。可是不负责任的爸爸将她推给了奶奶,对她不闻不问,也不给抚养费。妈妈开始每月按时支付抚养费,两年后,妈妈下岗了,没有生活来源。小雅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几年后,小雅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高中,可是没有钱交学费,无奈之下,小雅将父亲告上法庭,追索抚养费和教育费……经法院调解,小雅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向往已久的高中课堂。这正是依据了《婚姻法》的规定"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子女有要求付给抚养费的权利"。再如,在"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举这样的例子:我们经常会遇到商场打折销售商品,不合格的商品不实行"三包",消费者可以依法要求商家对不合格商品进行退换吗?有什么法律依据?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3.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中渗透法律知识

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在上课初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气氛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我在八年级政治(下)"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第2课时的教学中,情境导人我给学生播放了一个视频片段:一个两周岁的小男孩,生病去医院打针,被注射了过量的庆大霉素,导致药物性耳聋……看完视频,问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八年级政治(下)教材中"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情境导人是这样的:小红家楼上住着一对舞迷夫妇,近来每天晚上都邀请同伴跳舞到深夜。音乐声扰得周围邻居不得安宁,也妨碍了一些学生学习。居民多次和这对夫妇交涉,他们都不听……邻居可以将这对夫妇告上法庭吗?今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这些情境可以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不能简单化,也不能牵强附会,要找准“渗透点”

法制教育在政治学科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捕捉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远流长的"活水"。要掌握"渗透度"。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入的问题。而在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

5.要关注时事,关注民生

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新闻上连续报道建筑大桥坍塌事故,血淋淋的场景令人触目惊心,遗憾的并且都是国家一流的工程,一流的建筑公司。由于有关建设部门投机取巧,偷工减料,造成质量上的严重不合格,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利益带来严重的损失,责任者往往牟取暴利,以侥幸的心理免于灾难。偷税漏税,结果咎由自取,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教育学生一定清正廉洁,廉洁奉公,对国家和人民负责,避免悲剧重演,一定要务实求真,真抓实干,从而保证国家建设的质量性和技术性。通过学生对时事事件的讨论和发言,学生初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加强德育工作,实效性是根本。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和途径。

总之,在思品教材中的法制教育素材十分丰富,只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法制教育素材,把握好时间、尺度,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一定能使学生在思品教学中接受知识,增强法律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培养目标。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的职责,需要我们长期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