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古典诗歌教学浅析

时间:2024-06-02

李军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061-01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和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的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感,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之美?如何使学生在读诗中提高审美素质?我的看法是:诗歌教学宜采用从诵读入手,抓住意象,充分联想想象,扩展延伸与课外内容进行对比等方法。

1.诵读、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重视朗读,重视背诵,让琅琅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以外,加用口耳才好。"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在诗歌教学中尤其有它的特殊意义。

1.1 把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把熟读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能正确地读、流利地读,名句名诗更应该背诵,教学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朗读。通常情况下有四个步骤。①范读。分学生、教师和录音三种。②初读。学生先通读全诗,疏通音义,品评语感,初步感知内容。③精读。即欣赏精华部分,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④叫读。要避免生硬无趣而无创造的朗读。在朗读中配乐朗读效果更好,因为有了音乐就有了情绪,从而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学生容易触文入情,携情入境。例如诵读《小石潭记》时,用古筝配乐;诵读杜甫的诗《春望》时,配以排箫,效果较好。

1.2 反复朗读与熟悉理解内容相结合。朗读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方式,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其效果将更显著。因此,教师在强调学生多读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地理解课文。

1.3 带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的情感。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特别是好的朗读能再现文章的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诗歌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设法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指导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在朗读中领悟情感。在教学中,教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教师深情地朗读反映祖国大好山河的诗篇,如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望岳》,便会给学生以美的薰陶;深情地吟咏歌颂历史上仁人志士的豪情志向的名句,如读到《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言时,使我们体味到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浩然正气。

2.抓住意象,透过意象领悟内涵

所谓"意象",是指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象既可是人也可是物。读者唯有对意象的感知、领悟才能徜徉诗歌王国,汲取其精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其中"浮云"、"落日"就是两个重要的意象。读懂这两个意象,对理解诗歌就很有帮助。"浮云"行踪不定,让人联想到漂泊。"落日"徐徐而下,让人联想到对朋友的依恋。用眼前之景,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无穷之意。"日暮黄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就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中透出的是衰落凄凉之意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透出的是羁旅思家之痛;"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透出的则是思古之幽情。相同的意象,表现了不同诗人在不同条件下的独特的感知。意象往往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品味意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3.联想想象,填补“空白”

"诗外有诗方为好诗;词外有词,方为好词。"。中国古诗非常强调作品的"空白点"。这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的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诗歌是高度凝炼含蓄的艺术,需要我们进行联想想像加以填补理解。

3.1 填补诗歌内容连贯的"空白"。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需要靠想像把诗意串合起来,因而要再现诗歌形象,就要求补充丰富意境。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体味,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孤立地看只是情感的碎片,完整连接则表现羁旅思乡之情。

3.2 填补诗歌言外之意的"空白"。对诗歌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的体味,就更要通过联想想象来获得。如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青未了"让人联想到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又如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往事知多少?",让人不禁联想到:昔日一国之君,春风美酒佳人,何等风光,今日囚禁异国,又是何等的落魄。这些景象即为"象外之象",要真正挖掘其内涵,还需要读者的历史积淀去呼应。在一些古典诗词中,这个特点体现得更为明显,如有的诗词,含义隐晦,难以一下子把握,这就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再创造,揭示出这些空白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这样运用的妙处。

3.3 填补诗歌形象塑造的"空白"。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如形象浅露而不含蓄,就会成为一眼见底的浅水沙滩;优秀的诗歌塑造的形象有时意味含蓄隽永,总是留有形象的"空白",会驰骋人们的想象,吸引人们在此描绘各自不同的美妙图画,涂上千差万别的绚丽色彩。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形象的多义性,这也是一种空白。学生由于性格、经历、出身等不同,对这些形象的理解也就各异,这是学生联想与想象的个性差异造成的。"想象就是创造力",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以及作者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这种填补,完全有理由成为语文教学课堂上激发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手段。

4.扩展延伸,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阅读一首诗,扩展延伸若干首诗,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异同,可以发展迁移能力,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大量的比较阅读中,由此及彼地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并且对诗歌的理解会更深更透,久而久之也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同是咏梅,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就迥然不同,如果对照着鉴赏,学生会收获更大。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读诗还可以举出很多方法,教师要通过这些方法去点燃学生的灵感的火花,拨动学生易感的心弦,去咀嚼、体验文本,从而获取性情的陶冶和素养的提高,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