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2
郝秀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067-0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如何真正投身入新课改的大潮中,以什么心态处理高考与新课改的关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对新课改的认识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1.强化对高效课堂的认识
高效的课堂首先一定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如果学生置身其外,无论老师的讲解多么精彩,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其次要追求学生的参与比例以及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让思维积极参与其中才是实质性参与;其三,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扮好"乐队指挥"的角色,鼓励学生主动去思考、发现与解决问题,做好引导与点拨的工作。
2.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这句话精辟地点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其主导作用,采取"引"的方式。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必须确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做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及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3.精简课堂教学的容量
大部分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处理教材文章,特别是经典文章时,总怕有所遗漏,总是大量搜集素材,来个一网打尽,想让学生从方方面面鉴赏文章的精彩之处。一课书讲的时间过长,致使教学的重、难点难以突出,学生对文章的把握支离破碎,自主探究的空间变小。结果只能是教师劳累、学生厌烦、效率低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主问题的设置,要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要优化教学效果,深化教学内容,又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中的求索感、创造感、成就感。这样上课所用的课时不多,但事半功倍。
4.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改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课堂这个舞台的主人,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的。卢梭以为,"现实的动力才是最大的动力,才是使人走得又稳又远的唯一动力"。学生现在的生活状况、学生本身的能力和天性理应成为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根本前提。离开人的生活去谈教育教学,学生只能被异化,扭曲或者降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人的生活,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启发学生主动获取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要让学生形成合作探究学习的小组。同时,要给学生权利:质疑的权利、犯错误的权利、提出问题的权利、思维的自由权利等。
5.改进教学模式
5.1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到尾"的现象早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了。因此,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迫在眉睫。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借助电脑的交互功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教学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和信息量,让现代化技术走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朗读,可使学生进入到一种放松的状态中,进行联想、比较,学生理解起来就方便多了。还可以利用幻灯片、录像片,辅助教学。
5.2 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切实有效的小组讨论,才能有助于学生更深、更透、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一个学习小组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就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或就同一学习内容发现不同的问题并进行讨论、解决。在讨论过程中,各个学习主体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又使所研究的问题在共同的探讨中逐渐明晰,使问题得到了解决,推动了学习的纵深发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5.3 练习形式多元化。利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作演讲,天天训练 "说"的能力。这样的训练,每天只占用两三分钟,但可大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还可利用各种机会开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自编小小说、童话、寓言、自编课本剧表演、办手抄报、精美读书笔记展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5.4 抓实学习与巩固的过程。语文课程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跃而忽视了基础。
6.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大家普遍熟悉的规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在高考的压力下,很多老师宁可让学生多多"砍柴",力求在"砍柴"中提高能力,也不肯让学生歇一歇"磨磨刀"。于是,在匆忙地完成必修课的教学,象征性地教学一两门选修课后,就让学生投入紧张的高考复习中,大搞题海战术。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充其量培养学生为"考试机器",或许会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老师,应该让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潜能,给学生以更大的发展空间。那么,在高中阶段应着力于哪些语文素养的提升呢?我认为,还得围绕"听、说、读、写"四个字转。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听"过程中把握要点、筛选信息,可以通过听评书、听新闻等多种形式予以训练。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让学生有准确的语言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通过师生的言语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学生读的能力,除了上文所论述的个性化阅读外,还就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因为越到了高中学生更容易忽视朗读,可通过朗诵比赛、课前三分种朗读等方法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让学生能用生动形象的书面语言表达情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论证自己的观点,用美观大方的汉字书写自己的人生,可以通过随笔、日记、快速作文等多种形式强化训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高考也必获丰收,可谓是一举多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