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2
陈舒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070-01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在日积月累的朗读实践中形成的。学生的语感直接影响到他对文章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良好的语感能够带领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含义,激起情感共鸣。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是多么重要。下面我就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感谈几点看法。
1.激发朗读兴趣
语感训练离不开多读文章,因此,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变老师"要我读"为"我要读",对语感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以"声"激趣。朗读是教师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可通过范读启情,感染学生深思,激发朗读兴趣。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我先用低沉、哀婉的语言缓慢诉说总理的逝世,把学生带入肃穆、庄严、催人泪下的气氛之中。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并进行范读后,通过提问:"为什么这么多男女老少都来?""为什么灵车消失在夜色中,人们还不肯离去?"等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他的逝世引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无比悲痛。接着再让学生朗读,学生也就读得格外投入,提高了阅读效果。
1.2 以"形"激趣。"形"指的是教师通过手势、面部表情、姿势等让学生感悟情感,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如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教师以刚劲有力的手势、坚毅的面部表情,再现董存瑞毅然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让学生感受了董存瑞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学生对董存瑞的崇敬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1.3 运用鼓励式评价。一个好的开始代表着向成功迈向了一大步。在学生每一次朗读之后,教师不要急于发问:"他哪里读错了?不好在哪里?有没有读出感情?"而是适当作出鼓励性评价:"读得不错。哪里感情用得最好?不足在哪?"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找出不足。久而久之,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借助"声""形"手段,引导学生体验朗读乐趣,并对学生朗读结果进行鼓励性评价,学生也就慢慢培养了朗读的兴趣,进而对语感训练的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2.创设情境
"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应用各种教具,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能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从而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浓重的抒情散文。老师可在黑板上挂镶黑框、佩白花的总理遗像,教室里播放哀乐,并放映天安门广场人民悼念总理的实况录象。老师再以低沉、悲痛,并充满崇敬、爱戴之情的语调朗读课文。教师就以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把学生带到催人泪下、无限哀思的悲痛场景中去。这样,就有意识地创设了相应情境,既制造了朗读气氛,又增强了思想教育的结果。
3.多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文章中的优美词句、片段、重点段,甚至全篇,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学生通过对这些文字的揣摩品味,把无声变有声,产生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受,既积累了语言材料,又进行了语感训练。如《养花》最后四个自然段,让学生细细诵读,就能把握住文章的中心,产生对劳动成果的珍惜之情,对劳动的赞美之情。这种中心句段通过多读,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再如《我爱故乡的杨梅》,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抓住中心词,进而进行朗读,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师分析文章之后,进行集体朗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自己分组朗读,细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通过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分组朗读后,学生已被作者"爱故乡"的感情感染,自己的爱乡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从而达到了语感训练的目的。
4.品词析句
课文中的重点词、中心句、重点段,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评、分析,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鲜活的语言形象,从而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如《景阳冈 》中的两个"饥渴":武松正因为"饥渴"才一下喝下了18碗酒,体现武松的豪迈;正因为喝下18碗酒,酒力发作,勇斗猛虎。老虎因为"又饥又渴",才会"一扑、一掀、一剪",最后精力耗尽死在武松手下。抓住"饥渴"进行教学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篇"的效果。《十里长街送总理》抓住文中的"挤满"、三个"都"、"焦急"、"耐心"、"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等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朗读、体会,不仅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情景再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还能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中心。
5.运用比较法
语感还可以采用增删比较法、调换比较法对朗读中的语速、节奏、语气、停顿等进行训练。
5.1 增删词语。根据训练目的,增删相应的词语进行比较。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一句"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里的"才"进一步修饰出了火烧的时间。我进行了以下的比较: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渐渐地熄灭。
两句一对照读,就可看出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的时间太长了,表现了邱少云惊人的毅力。这样,学生不仅能在朗读中处理好重音"才",也能体会到用词的准确性。
5.2 调换句式或词句。不同的句式所表达的情感也就有所不同。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李大钊说:"我哪能离开呢?"一个反问句写出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如果改为陈述句:"我不能离开。"就没有这种效果。再有《开国大典》中有一句:"他们……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我对其进行了调换练习:
他们……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他们……一下火车就走向会场。
通过比较品读,语气大不相同,"直奔"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心情。
运用调换、增删比较法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学得深刻,语感也得到了训练。
总而言之,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了学生朗读兴趣之后,应根据不同文章的体裁,选择适合学生、适应教材的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语感训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