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迁移能力

时间:2024-06-02

赵丽丽

摘要:知识迁移就是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或其他学科知识发现、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是创新基础,是造就现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课题。本文对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阅读教学;迁移能力;培养;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4-0172-01

1.知识迁移能力的内涵与作用

迁移这一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对高中生来说,现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未来是发展创新动力与保障。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育界对这一课题症状不断的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对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有了较完整而科学的认识,发现迁移过程是由审题、联想、分析类化 几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知成分构成的,即首先必须形成对有关问题的最初映象,让映象激活头脑中有关 知识结构,然后统一分析新问题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具体问题归入原有知识结构,形成概括化联想,从而解决新问题,构成一次完整的迁移。

2.怎样在阅读中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2.1培养抽象概括能力。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文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 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 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 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杂文,通过表层语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层含义等。

如教材中的文言文,句法词法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出来。就拿名词活用做动 词这一词类活用现象来说,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很多例子:"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曹 刿论战》等等。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加点的名词所处的位置,会从具体句子的分析中找出它们活用的条件和规 律,进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1)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如前二例;(2)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 活用为动词,如中间两句;(3)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最后两句就是这种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行抽象概括,为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

2.2培养归纳概括能力。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 ,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一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虽然这四篇文章在时间、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紧扣题眼写景状物,《雨中登泰山》围绕一个"雨"字 大作文章,《长江三峡》写出了"三峡"各自不同的特点,《难老泉》突出"难老"二字,《我的空中楼阁》 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们归纳出这一单元散文的一个特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其他单元依此类推 ,学生会归纳出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的规律,会明确复杂记叙文"线索联缀全篇"的要求,会概括出 说明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特点;二是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单元括展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如,课本中的散文,纵贯古今、各具情态,分布在各册书之中,把它们集中起来仔细分析比较,则能找 出很多共有的特征。仅就文章的结构技巧而言,无论作者如何与众不同、匠心独运,都要归于"形散而神聚" 的原理。《荷塘月色》以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不宁静的心绪为神,为我们展现了"荷塘上月色" 与"月色下荷塘"的朦胧谐和的风韵;《土地》由对土地的热爱、保卫和建设这一思想为纲,纵横驰骋,展开丰富的联想,古今中外,无所不及。这两篇文章其一舒缓恬淡、意境幽远,其一纵横捭阖、气势宏伟,但都是紧紧抓住"辔头"而任"野马"纵横飞奔的。这就概括了散文结构的一个重要特色--形散而神不散。再进一 步进行同类归纳:记游的散文,一般以作者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咏物的散文,一般以咏赞并赋予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为线索。通过归纳概括,会使知识实现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这是迁移的基础。

2.3联想能力的培养是达成迁移的重要环节。

2.3.1学生自读是基础。阅读教学中,读课文是学生熟悉文本的第一步。不论默读朗读,都要求准确地展现作品的内容。只有准确的阅读才能形成准确的联想。比如《白杨礼赞》中"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句话。强调的是"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如果阅读时,学生没有把重音放在这里,就没有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凭语感便能自动的、直接的了解课文,快速准确地产生联想。

2.3.2教师点拨是关键。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体,但关键处教师的指导点拨必不可少。拿学习《绿》为例,教师可这样提问"本文属于哪类散文?",学生如果不能产生联想,就进一步提示"是写景的,记事的,还是咏物的?当学生确定了是咏物的散文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醒"咏物的散文多以什么为线索?"等等。这样,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便能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步步地联想。

2.3.3创设情景是窍门。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利用多媒体、音乐、绘画、诗朗诵等创设恰当的情景,可以使新旧知识迅速的联系起来。学习的《琵琶行》时,可以放一段悲怆的古乐;学习《野渡舟自横》、《独钓寒江雪》等诗歌时,可以先让学生绘画,画出自己想象到的景色,能迅速产生联想。

2.4分析类化能力的培养是达成迁移的最终追求。分析类化,就是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的有关知识结构,回想与之相关的旧的知识或经验,再通过分析新旧知识的相关点来解决新问题。可以分作同化迁移中的分析类化和顺应迁移中的分析类化。

2.4.1同化迁移中的分析类化。即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同类事物中去,揭示新事物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把新事物纳入原有知识体系。

2.4.2顺应迁移中的分析类化。即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异类事物中去,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包含新事物在内的、更高一级的知识结构。

总之,知识迁移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与创新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迁移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培养未来时代精英关键,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努力探索与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