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构建和谐语文课堂之我见

时间:2024-06-02

王洪英

摘要:构建和谐流畅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从生动活泼的课堂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应做开放教学,和谐交流,愉快合作。使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关键词:开放;交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4-0455-01

每一个唯美的语文教师,都希望自己能构建和谐流畅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从生动活泼的课堂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沐浴语文的灵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呢?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认为应该做到开放、交流、合作。

1.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环境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以诚相待,以平等、民主的态度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良师益友,增强师生情感的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和愿望,尊重学生提出的意见。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信任,不要伤害其自尊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对每一个学生的进步,要及时地表扬、鼓励,哪怕是一次掌声,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对学生都是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大大增强了学生荣誉感和自信心。这样会引起学生的情绪高涨和探索欲望,触发学生内驱力,张扬学生个性,萌发创新灵感。"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讨论,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让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协调良好的生与生的关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手段

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凭借教材和学生进行思想、知识和能力的交往;学生以学组为单位,先带着讨论题自我探索,小组伙伴之间互相鼓励、互相督促,小组讨论和组间交流时,学生独立学习的成果和遗留的问题得到老师和同学充分的关注和帮助;教师针对讨论题中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具体交流情况相应引导、适时点拨;最后以巩固性测试的形式来自查教学效果,并及时反馈矫正。这样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合作学习和训练中,教和学的思路已达到了"交融"的境界,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当然,当我们想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时,一定要首先明确哪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哪些是没必要的。

3.愉快的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然而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着普遍的问题。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销蚀。 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在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学生常常在盲目、"无我"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和作业,很少能独当一面地从事完全自控的学习活动。

鸟儿高飞,需要广阔高远的天空;学生展现自我,则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课堂上应给学生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学生有时会再现一些奇特甚至有点荒诞的想法或回答,此时,教师应保护、鼓励学生这种创新意识,切不可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培养学生有大胆能说的习惯,在自由言论中进行语言实践。

4.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积极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及时送上"回答很精彩!""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等,鼓励性的评价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在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既要肯定学生的成功与进步,又要及时鲜明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让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而主动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身发展。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评价,不仅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正确的估计,还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由此更积极地投入学习中。

5.让语文走进生活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

语文教学应当生活化,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体验生活并磨砺人生。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根据查阅的资料,把自己认识的大自然文字写下来了。学生在描述事物现象的基础上揭示某种规律,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提升了能力。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同时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味别样人生。

课堂上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才能使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