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误区

时间:2024-06-02

赵利芳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4-0456-01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所谓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新课程新理念,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新生事物。现在我们要改变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确实有一定地难度。但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改变是不行的。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本文结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认识和心得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1.过分夸大数学教学在解决生活实践的问题中的作用

近年来,特别是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中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教师注意创设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猜一猜的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这种教学方式着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生活问题,从而使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从理念世界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大多数教师对数学回归生活持肯定态度,但同时认为。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形式化的倾向,即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联系生活"而增加许多实际问题背景的内容,冲淡了数学,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一事实也说明了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紧迫性。

有些教师为追求"数学的生活化"、"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等的理念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出现许多"纸上谈兵"的一厢情愿,联系生活实际的构思成了虚无缥缈的形式主义,对学生人文素养产生了不少的冲击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执教,内容是《从实际问题到方程》,在教材问题的探究完成后,为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编了一个年龄方面的"实际"问题:

今年小明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6年后小明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2倍,请问小明今年多大?

题目出示后,同学们很快列出方程。此时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求出方程的解。不求则己,答案出来后全班学生不禁哄堂大笑,原来小明妈妈18岁时就生了小明。这于情于理与国策不合呀!年轻的数学教师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本来最具鲜活力的"生活数学"对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增强数学应用能力,发展学生学用意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背离生活,脱离实际的数学素材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一下子显得苍白无力,不堪一击。

2.过分发挥学生自主和合作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教学中应贯彻的一大理念,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已的舞台,让学生在兴趣探讨中主动学习知识,并且培养各方面能力,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新课程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于是教师刻意并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组织课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的伙伴,自由地探讨某个问题,自由地发表某些观点。诚然,这些方式做为一种新的尝试,确实可以借鉴。但我们发现这样的课堂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免显得有些杂乱。《标准》指出: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于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又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表达,全班交流。我还听过同行的一节课,频繁使用"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的回答让老师太高兴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课堂评价,不管学生说的对否,一律加以赞扬,这实在是对知识本身的裹读。这种现象的产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数学双基。学生交流占据课堂,势必影响教师授课时间,学生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受、继承与创新?甚至一堂课下来我们学习什么?探讨后问题的正确方向在哪里?仍不明白,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当我们站在课堂之外来看待课堂本身时,清楚地发现我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那便是新课程中所说的主体必须包含两层含义: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所以在整个教学中教师仍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缺少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由发挥只能成为毫无目的和方向的自流,无法达成预期效果。为此,我们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工作,课程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学生如何引导,做到课堂教学心中有谱,课堂上该收则收,该放则放,为学生的讨论、发言穿针引线,把握好每个细节的方向。

3.转变教学模式

3.1正确认识各种教学模式:我国学者曹一鸣分析了各种教学模式,进行了分类整理[2],给出了如下主要分类:

(1)讲解——传授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对我国数学教育的影响较大,在目前我国的学校课堂教育中占主要地位,其基本结构为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教材与布置作业五个环节,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进度,但对学生自主发挥不够。

(2)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其教学程序为"启"-"读"-"练"-"知"-"结",此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此模式强调通过教师的引导来促进学生的发现,其教学程序为创设情境,探究知识,尝试学习,变式练习,归纳总结,及时反馈。

(4)活动参与教学模式:此模式强调学生的活动,在活动中逐步积累经验,并获取相应的数学知识,包括创设情境,活动与试验,讨论交流,归纳猜想等。

此外,还有整体结构性教学模式,它克服了其他教学模式往往只是针对单一的问题而设计。

3.2根据教学内容,对各种教学模式进行恰当的选择,整合和超越。各种教学模式都具有以下特点,即相对性、可操作性和开放性,它们都自身的使用范围。因此,在教学中不可能有一种普遍有效的可以对一切教学目标都适用的万能模式,超出了自身使用范围是很难获得理想教学效果的,所以在具体教学内容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选择恰当教学模式,教学模式选择较好,可以使教师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