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知识间的衔接教学

时间:2024-06-02

游玉华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4-0192-02数学知识就如我们爬阶梯,有着很强的连贯性,如果某个环节没有掌握好,就很难学好更深一层的知识。新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内容具有更高的连贯性,更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连贯培养,更多的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现在的学生不是一无所知的接受者,而是知识面广、对新信息接受快的新生力量。所以,面对课程改革下的教材,教师要有效地挖掘教材资源,注意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并进行合理整合,在走进课堂前,对教学内容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认识,要心中有目标,心中有学生,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数学教师理不清教材中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要么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要么把握不准教学要求,要么不知学生以后还会学哪些知识,应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什么铺垫,形成了非常被动的局面。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教师必须系统了解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

我们小学数学知识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教师必须系统研读小学一到六年级教材与初中教材,理清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把握每课时的教学要求。如三年级上册教学四边形的周长时,学生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是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而这一特征在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单元学生已经学习感知,如果是不了解总体知识结构,没有经验的教师教学时,往往只引导学生感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而没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致使到三年级教学周长前需要再用一课来做此铺垫。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如:2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的开始,是计算的前提。教材重视数概念的建立,从数概念(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的各个不同方面一起进行认识。教师在处理教材教学时,应该注重先体现如何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操作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数含义,即物--形--数的认识过程。在认数教学中穿插计算教学,这样就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对于11~20让学生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知道计数单位"十"和了解十进制;加深学生数感的培养。

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中也注意从数概念的各个不同方面一起进行认识。让学生了解计算单位"十"(前面10以内的数是以"个"为计数单位,以"十"为计算单位,在11~20以内数的认识里初步认识过,但由于数目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认识计算单位"十"主要在这一单元完成)。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涉及了数概念的基本内容(如数位,比较数的基本方法),可以说它是认识多位数的基础。加强数感的培养,使学生对100从整体上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教学时除用足用好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创设一些活动;通过猜测、估计让学生感受数量,培养估计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用词语描述数的大小的意识,如"多一些""少一些""大得多""小得多"。

2.教师必须整体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师在"通读教材"时,实际上我们也用很大的精力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到第三学段各部分知识的内空标准,整体把握各部分知识的教学要求,弄清《课程标准》与原《大纲》比加强了哪些内容,削弱了哪些内容,了解各学段教材分别具有什么特色,以更好地把握每学段、每部分、、每单元、每课时教学要求。如:教学数的认识知识时就有这样的要求是我们老师必须把握的,(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2)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3)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亿以内的自然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6)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7)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8)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9)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10)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只有把握这些要求才能更好地进行数与代数的教学。

如在教学"图形与变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一定要了解各个学段的教学要求,第一学段(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教学要求是:(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议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第二学段(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教学要求是:(1)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能利用方格纸竺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3)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4)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第三学段的教学要求分"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图形的相似"四部分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整体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把握如何进行各部分知识的教学,才能把各部分知识有机连贯在一起,而不使教学内容脱节,从而让学生如上阶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的学好各部分数学知识。

3.教师一定要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我们在教学中,很清楚的知道。在第一、二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有很大一部分数学概念只需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并没有要求学生理解掌握。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却不能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教师必须深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处延,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理解其特征。如在教学"旋转与平移"这部分内容时,由于知识的新导入,有许多教师不仅以往没教过,有的甚至是自己也没学过。在教学中要如何把握"旋转与平移"的概念与特征呢?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吃透大纲要求,深刻理解这个概念。实际上这个概念很简单,《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内容目标中的明确的说明,或者查阅初中教材也可以很轻松地得知。如果不深入地研究,教师自己都把握不了概念的本质,在教学中只能"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弄清楚"旋转与平移",还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下册44页第4题时,认为左上角的小鱼需要经过水平与垂直两次平移才能与红鱼重合。这就会影响学生对平移概念与特征的认识。给四年级的"旋转与平移"教学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四年级教师必须先进行纠错教学,如果二年级教师当时就能够给学生讲清楚"旋转与平移"概念的特征,四年级的"旋转与平移"就能迎刃而解。学好了四年级的"旋转与平移"六年级的轴对称学习就不是问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