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掌握儿童心理特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时间:2024-06-02

丁凤英

中图分类号: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2-0227-01

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又是教学结构中的主要因素。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只表现在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材处理如何,而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所受知识掌握得如何,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如何上。这样就对教师提出一个必然的客观要求:要切实把握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通观全体,把握常规习惯

教学要面向全体,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要想准确地遵循这一原则,首要的一步是要通观全体,把握常规习惯。

课堂是通观全体把握学生常规习惯的基本途径。在课堂活动中,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都会不断地随着教学活动进行得到一定的暴露;每个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演绎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会不断地随着教学活动发展得到成分展示。这样教师就可以由此对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智慧水平、立志能力、集体风气等有所把握。

比如在课堂上可以依据学生的精神面貌,来判定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依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情况及典型问题的分析,理解把握学生的智慧水平;可以依据学生对问题性质作出的判断的快慢及概括性语言组织的陡度来把握学生的立志能力;更可以依据学生活动秩序、情绪特点等来把握班集体的风气。

把握学生常规习惯,教师还要善于组织目的活动,使学生的常规习惯有明显的显示。在活动中要善于抓共性、抓主流,特别要善于抓看不见、摸不着的班集体的情绪心理。

2.个别接触,把握个性心理

教育要面向大多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含义就是面向个别生。个别生重要表现为气质习惯方面的个别和思维方法方面的狭隘心理。他们的外部行为多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接受能力差,不善于思考等。他们是课堂教学“活”的难点。所以,掌握个性心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由于个别生的孤僻、疑惧心理,导致他们总是脱离集体,选择适于自己活动的环境,这样就要求教师要通过个别接触,重点观察,把握他们的个性心理,因才施教,因势利导。

例如:五、(4)的程志刚,作风涣散、精力容易分散,学习无所用心,通过各种场合多方面的个别接触,发现他有一定的自尊心,热衷于争论问题,激进心理较强,可识记能力差,意识作用不大,对学习不求甚解,见异思迁,在心理特征上表现出无意性和情绪性。了解了个别学生的心理,就为在教学中采取得利手段,贯彻“少”、“精”、“活”的原则,做好精神准备。

选择环境,反复接触是把握个性心理的基本原则。只要善于仔细观察,反复接触就能把握好个别生的个性心理。

3.注重培养学生的抑制力,养成认真听课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年齡小,缺乏抑制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只对新鲜、有趣的东西,才表现出注意、索取感。再者学生的注意力还表现出时间性,一般只能保持在十至二十分钟左右。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新授这一有利契机,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时间做科学地程序性地处理,使教学过程的展开,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有利于习惯心理的形成。在新授中,每时每刻都要特别注意通过问题,运用联想,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比较实际的环境中体会知识的生活性;在充满联想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在自然主动的情绪下,接受教师的组织,接受教师的习惯培养。为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不仅要善于在新授课的高潮中设疑,而且要让学生勇于质疑问题。这不仅仅是为了集中学生精力,激发的学生兴趣,也是训练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兴趣对抑制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积极的兴趣会使学生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觉地抑制自己,对习惯的行动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引导,调动学习的自觉积极性。这样认真听课的习惯就会形成。

4.掌握学生情绪特征和变化过程,因势利导地培养学习习惯

情绪是学生个性特征的主要表现,是个性心理在外因作用下的本能反应。在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具体体现在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反馈的兴奋程度上。有的学生大脑神经兴奋快,反应敏锐,思维积极,在学习上表现出主动型。还有的学生懒惰、反应慢,大脑神经不易兴奋,在学习上表现出被动型;也有的学生大脑平滑,听课似听非听,对所授知识印象不深或没印象,在学习上表现出无意型;更有的学生精力足,而注意力差,保持力差,上课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是一知半解。对这些不同的学生必须在抓住共性的前提下,根据个别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采取不同措施。

例如:前面提到的程志刚,在一次讲应用题的新课中,正当我讲到关键处,窗外体育课的喧闹声吸引了他。当时我想:是直接批评、指责他这种行为,还是通过另一种渠道,不知不觉地把其思想收拢回来呢?我做了第二种选择。于是我很自然地向他提出了教学方面的问题。当时他一愣,并故作镇静地说:“老师,我没听清楚。”于是,我又和蔼地把问题重复了一遍。他经过短暂的思考,竟把问题答出来了。他很高兴,并坐下来认真地听课了。如果我不这样,选择另一种方法,虽然也可以阻止他的不良行为,但在这同时恰恰分散了他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使其思维集中在自己的窘境,担心和怨恨上。这就不是因势利导,谈不上有效控制学生,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