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主题教学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4-06-02

赵荣欢

摘要:传统的信息技术课都奉行以任务驱动法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終,学生对这种特别强调操作步骤的任务已感厌倦,由于更看重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协作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本文提出了基于主题教学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课题,阐述了课题的背景和意义,论述了主题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实践表明,主题教学模式使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了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主题教学;创新能力;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014-02

1.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1.1 理论依据和现实背景。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句“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充分体现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少年强,则国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初中学生个性活泼,好奇心强,可塑性大。能够模拟老师的演示完成各项操作,但不甘于被动的接受和服从,而是愿意自己动手去发现和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是采用完成任务来驱动学习,学生对这种特别强调操作步骤的任务已感厌倦,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科的发展。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主题教学模式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非常流行的一个趋势。初中信息技术主题教学是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根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把所学教材内容分化为不同的主题单元,创设相应的主题情境,以真实的任务展开,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基于“主题”的学习中,不断的形成和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对承载于主题中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1]。

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衡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我们常说的创新能力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面对不同的环境,能迅速找出解决办法,善于发现机遇并抓住机遇,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1.3 研究的意义。

主题教学模式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了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主题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并构建它们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基于主题情境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提高相应的信息素养,是一种很好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因此,开展初中信息技术主题教学实践研究,是必要和可行的[1]。

2.主题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总结了基于主题教学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实施流程,大致分为学情分析、主题确立、准备阶段、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五个环节。

2.1 学情分析——了解,是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这一主体展开的。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完成各项教学活动,做到有的放矢。

学情分析为主题教学的一切教学活动提供了依据。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用大数据来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习者的成长规律,科学而全面的分析学生。此外,还可以通过谈话、观察、测试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兴趣动向,获取学生掌握信息技能的资料,多向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了解情况,这些都是开展主题教学的关键。有了解,才是基本方向。

2.2 确立主题——引领,是主线。

主题的确立是主题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要想确立一个好的主题,教师要通晓课程标准,通读教材,熟悉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设置具有针对性、新颖性、实效性的主题,突出本土特色,这样更能引领学生开展学习。

主题的选择可以是历史典故、科技人文、社会文化、政治要闻等一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如七年级的《图文编辑与排版》,时值校运会密锣紧鼓地筹备中,我设计的主题是《最美校运会》;又如九年级的《神奇的二维码》,我设计的主题是《共享单车,你骑了吗》。这些新奇又好玩的主题,能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好的主题应当是和课程知识点紧密联系的,主题完成的同时也完成了知识点的教学,同时也推动了主题的深入[2]。只有好的主题,才能让学生在主题情境的引领下,激发求知欲,沿着教学主线开展学习,启发创新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准备阶段——资源,是保障。

资源,是主题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教师要在主题引领下,结合教学目标,细化具体操作细则。制定教学方案,收集、整理主题学习所需的相关资源和工具,规划主题学习的预期成果,准备好适合主题学习的资源。一般以制作主题学习网站为主,提供学习所需的文字、图片、视频、范例演示、动画、相关链接以及评价量规的设计等。这些资源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宜精不宜多,宜巧不宜乱。如在准备“图文编辑与排版-最美校运会”这一主题资源时,我专门就“页眉页脚”、“分栏版式”和“插图效果设计”等难点内容制作了微视频,提供相应的示例作品,学生可以借助主题资源,通过自主协作的方式完成主题的学习。

2.4 教学过程——实践,是创新。

怎样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潜意识,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主题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要对教学过程的情况做好详细记录,注重探究活动的适当引导。

对一些知识性问题可采用讲授法,言简意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小组合作的主题学习,教师要围绕知识点的落实,把握好时间节点,了解小组学习进度以及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及时给予适当评价。在整个主题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主题学习网站等途径解决,这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精髓所在。

2.5 教学评价——反思,是拓展。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学生的潜质,强化和改进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学情反馈。合理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激情,鼓励进一步的探索和求新。

信息技术主题教学的评价方式大多以展示主题作品成果为主。在此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完成的主题作品进行交流和展示,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更深刻的认识,不断地反思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拓展了学习的思路,学会批判性思考,提升理解、接纳、团结、协作等信息素养品质的培养。

3.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1 主题教学以生活实例点燃创新火花。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内容必须同现实生活相联系,以创新为目标,巧妙运用生活实例,不但符合课改的精神,还能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创新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Excel的筛选功能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创设了现实生活中警方寻人的问题情境。案例是这样的:有一名深圳学生在放学时被绑架,罪犯要求赎金50万,警方接到报案后迅速展开调查。根据多方的调查、取证,警方掌握了如下线索:(1)听电话的声音是男的;(2)听口音,罪犯籍贯应该是广西或贵州一带;(3)据学校保卫称接小孩的人身高在1.6米至1.8米左右;(4)据另一位目击证人称,曾听罪犯同伙叫其名字,有一个“耀”字;(5)嫌疑人年龄在30岁以上(含30岁);(6)经过调查,此人姓刘。要求学生充当临时“小警察”,根据警方提供的线索,用Excel的筛选功能对“犯罪嫌疑人档案表.xls”文件进行筛选,快速帮公安部门找出罪犯。

学生很快就被主题情境吸引,纷纷想着如何破案。接着,我引导学生学习:线索1包括了自动筛选的内容;线索2、3包括了“自定义”筛选中的“或”、“与”两种筛选条件;线索5包括了“自定义”筛选中的“大于或等于”筛选条件;线索4、6包括了“自定义”筛选中的“始于”、“包含”兩种筛选条件。

这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好,应了那句话“好的主题应当和课程知识点紧密相连的,主题完成的同时也完成了知识点的教学,同时也推动了主题的深入[2]”。Excel的筛选功能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逻辑容易混淆。此案例中,将几个难以掌握的筛选条件都嵌套在一个案例之中,创新的教学设计,贴近生活的案例,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主题的引领下快乐的学习,体会到了创新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

3.2 主题教学以“头脑风暴法”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而“头脑风暴法”要求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形成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从而推动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学生好表现,喜欢“胡思乱想”,这是实行“头脑风暴法”的前提。但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头脑风暴”教学中,必须依靠主题来引领,要求学生的讨论和发言都要围绕主题来展开,鼓励创新性观点,但否定“天马行空”。

如七年级《图像的处理》教学中,我设计的主题是《新会陈皮》,要求学生利用Photoshop软件对与陈皮相关的图片进行处理和合成,就新会陈皮这个主题开展“头脑风暴”,围绕新会陈皮的价值、文化、产业发展等信息,结合当地的乡土风情和文化特色,介绍一下你心目中的新会陈皮,并制作一则广告图。

一说到新会陈皮,新会人无人不晓。本地学生从小就在陈皮文化的熏陶下长大,但外地学生对陈皮的了解甚少。因此由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组成小组学习,以旧带新,既激发新来者的学习兴趣,带来更多新的创新性思考,又给旧来人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在体会成功的喜悦中不断总结和创新。这种思维的发散性碰撞激起不少的火花,激起脑海中的创造性“风暴”。课堂气氛十分好,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体会到了本土化主题的引领带来的乐趣,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

3.3 主题教学通过批判性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看法:不怕你不会,就怕你不问。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求异、不盲从的思维品质。学生只有对原知识有足够深刻的认识,才能有“疑”,才会进一步探究和实践验证,进而改变原来的,得出新知识,所以说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

在主题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质疑诱思之境,让学生意识到任何人都有发现和创新的可能,要树立一种敢于质疑、批判的勇气。“学贵有疑,有疑才求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很多知识和方法不可能全部说透。比如最简单的复制和粘贴操作,课本只是讲解菜单和右键快捷方式,但事实上,用得最多的却是“ctrl+c”和“ctrl+v”这种组合键的方式。又比如八年级的编程学习,教会学生计算出“1+3+5+…+77+79”的递增累加结果,而“90+85+80+…+20”的递减累加则由学生课后完成。也就是说,教师不可能穷尽所有知识给学生,我们只能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不因循守旧,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事实上,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如果能适当的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仅可以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还能养成正确判断信息的正确性以及真实性,这对学生一生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4.反思与体会

当“主题教学”剖析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关注了社会热点与生活实际,联系了本土特色与文化,引领了学习的兴趣和需求,必定能点燃创新的火花,打破思维定势,发展学生创新求异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思维的独创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参考文献:

[1] 庞丽存.初中信息技术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2] 百度百科 主题教学.

[3] 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主题项目学习活动的探索 王岚 《学周刊.A》,2014年第03期.

[4] 周薇娜.主题式数字图像处理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5] 冯文丽.在计算机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02.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