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核心素养论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4-06-02

罗先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081-01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分为“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綜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达标,根本原因是缺乏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因此缺少理性思维和概括能力。学会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应试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会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在学习中锻炼思维模式,提升个人文化修养,强化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应此,在日常的阅读训练当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将核心素养贯穿在教学全过程。

1.教学情况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有许多教师想推行素质教育,努力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试图通过文学文本解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之时,往往出现下列情境:

师:课文的语言美不美?你觉得哪一句最美?

生:我最喜欢第几段第几句, 因为用了比喻。

师:这一句是明喻还是暗喻?明喻和暗喻有什么区别?……

修辞固然重要,但是阅读课既然是阅读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美的生命体。阅读应抓住文本的心脏——理解美,理解美的价值。教师停留于修辞这样表面的文学手法,没有带领学生品位文段的内涵意境,全然丧失了文学的韵味和美感。

在当下阅读教学中,情智分裂,、变式灌输、固守僵化、空泛偏移等情况不一而足。比如《乡愁》一诗,教师往往都将其固定为“思乡”之诗,殊不知诗歌的解读应多元而深刻;再比如《愚公移山》一文,老师让学生探究,如果愚公生了女儿怎么办,如果愚公儿子不愿意移山怎么办等,这样的探究,又完全背离文本的核心内涵。从以上二则事例可以看到,语文教学教无定法,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学情,自然应有不同的引导方法。

教师会出现上述情况,有诸多原因。有些老师追求授课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却忽视了基本学情,学生理解能力不足,提升阅读能力自然无从谈起。阅读教学的本真内涵是一个学习提升体悟情感的过程。教学设计的根基是学生和学情,设计的核心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是活动,它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文本为基础,经过联想,想象分析推理归纳整合欣赏质疑,呈现亮点提出问题,与同伴、教师进行合作探究互动对话的学习活动,更是学习者对文本语言情感进行理解体认品味鉴赏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新知,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形成有个性意义的建构,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和生成。其次,教师要明确教学设计的价值。不同的设计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学现场,准确创意的教学设计是推动有效生成的重要途径。灌输式的教学是教材作用于教师,再由教师去影响学生。而良好的教学模式应是教师将教材割裂出一些空白,主体由教师讲授,学生填补空白就可。

2.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教师把教学设计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生成资源的过程。教师应铺设由浅入深的探究过程,参与时分时合的互动学习,进行既赏而校的多元指导,采取借或放的机智应对。在课堂伊始,教师一定要把其课堂设计的张力完全展现,妙用开课的两分钟,营造问题情境,驱动学生学习欲望,当好“引趣人”。

接下来,教师应在课堂中抛出母问题与子问题,母问题作为课堂的导向,其性质必须具有探究性质;而干子问题,作为与学生对话用的储备问题,教师储备得越多,面对学生就会就越从容。子问题可以是反向撩拨,当教师提问学生“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学生会回答“我喜欢某人”,此时教师可以发问:“这个人值得你喜欢吗?”若老师问住了学生,就能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一个母问题应由层层递进的子问题构成。从筛选文段,概括大意,揣摩发散,到深入品读潜台词,教师应智慧引导过程,动态达成三维目标,当好开发者。所以教师注意发问准确连贯,注意发问的张力。还要注意把握节奏环节,步步推进,有脉有界,有机达成。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所提问题不论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认真对待,真心回答,不能敷衍了事,否则学生也会失去了参与的热情。生成性教学的前提是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将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而自顾自以自己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是“伪生成”。小学生问老师,丑小鸭是公的还是母的?有些老师不懂得把控课堂,于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开始讨论,语文课变成生物课,这是“滥生成”。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糊弄应付,这是“避生成”。在语文阅读中,学生的问题往往具有挑战性的特质,如何进行回应,是评判语文老师高下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问题的创新之处,教师应给予点赞和肯定,并指出其回答的不足之处。

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作为教师,应将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落到实处,让教学目标在课堂动态中完成,注重过程和结果的协调,注重动态的变化和创造,尊重个性,赞赏差异,终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学生情智并生,德能共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