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素质学分构建研究

时间:2024-04-24

阎惠丽 张成国 冯梅 邓桀

摘要:素质学分制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制度,是当下职业院校教育管理的优选机制之一。但是该制度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在施行过程中,需要科学的育人理念,需要以学生为中心,需要完善的管理机制,更需要考量学校与学生的实际。通过素质学分制导向功能的发挥,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互动性,调动学校全员参与,使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更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学分;构建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2.085

1素质学分制实施现状及成效

1.1职业院校素质学分管理制度的建立

学分是计算学生完成课业的必要时间和成效的单位,是学生获得学业证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组织教学的依据。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分量、学习成效,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在普通高等院校施行已然多年,也近乎完善与成熟。在200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01]3号)(以下简称《意见》)颁布以前,在职业院校中应用的案例很少。发布,使得学分制在职业教育中获得了发展上在政策支持,在职业教育中施行的方向明确了。《意见》还特别指出:“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有利于推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自身的活力,进一步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做活。”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规范性、导向性效果是极好的。但基于制度移植的适应性特点,不得不对制度的实施进行审视、变革与创新。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所以素质当然成为职业院校学分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将职业教育中的学分称之为素质学分是给它正名。国家通过自上而下的检查与评估机制,推动职业院校改进和加强学分制实施,建立起学分制条件下的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创造了学习和职业实践经历普遍得到承认并可折合成相应的学分的客观现实环境。素质学分制不再是概念意义上的摆设,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被赋能了。2016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意见》在一定意义上更加强调了素质学分制在高职院校中的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2015年伊始,学院在学年制基础上积极探索素质学分制。相继制定了《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德育活动“课程化”实施方案》《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将三年制高职总学分划分为课程学分、素质学分、顶岗学分三个部分,占比为50%、30%、20%。其中各部分学分的80%是必须完成的基础学分,20%为可互换学分。2016年制定了《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素质学分管理办法(试行)》《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修订)》等相关学分制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素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1.2以素质学分制施行为契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使人才的培养标准与素质学分制的改革相匹配,素质学分制融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在素质学分制度基础上,结合本校以“学鲁班精神,做大国工匠”的育人理念,以“职业能力=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为框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初步构建了极具特色的“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素质拓展类课程”课程体系,这样的体系可以作为其他高职院校的重要参考。同时注重实践过程中素质的内涵,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品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将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设为必修课以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把素质拓展类课程设为选修课以深化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并将创新创业教育、劳动素养、早操等设为必选课,纳入学分管理;引进网络课程,丰富课程资源,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克服了高职院校学生在顶岗实习、创新创业期间参与课程学习的时空难题。目前,在校学生通过选修课获取的学分占毕业要求总学分的25%左右。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在素质学分制的施行方面,我院积累了一定管理经验和教学资源,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整体的提升。《学生素质教育学分认定手册》记录学生成长与发展轨迹并进入档案,用人单位也可以据此对学生进行能力发展与使用的评价。2017年我院的“教育综合素质学分制改革”成为省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

2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2.1教育教学理念陈旧

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得师生过于依赖固化的内容、固定的时空、统一的课表等。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教育教学工作各环节,都表现出了重专业知识技能轻非专业能力的倾向。部分教师没有把学分制与当前的教学改革统一起来,没有把学分制与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统一起来,没有把学分制与学校内部管理运行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因此,其他制度和措施与素质学分的运行体系不配套,整个学校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流程还不适应学分制的要求。

2.2管理体系相对滞后

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包括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素质学分信息化管理系统及质量保障与评价系统四部分。学院目前的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仅从学生学籍信息、课程学分等方面进行管理,对于素质学分、顶岗学分的管理监控主要依靠教师和职能部门填寫的EXCEL表格作记录;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也只是升级了选修课管理补丁模块,能进行网络选课的课程较少,不能完全支持综合素质学分管理;质量保障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对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疏于管理监督。目前学院智慧校园的建设正处于初步阶段,素质学分信息化系统及学生管理信息化体系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2.3课程资源有待丰富

目前,校内包括教科书,师生本身及其生活经验、学习方式、教学策略、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等,校外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家庭资源等课程资源开发不充分。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选课的需求,尤其是对质量较高课程的需求,出现学生想选的课程学校没有开设,或者开设了也因为教师数量、综合水平、教育教学质量较低,管理监控不到位,场地缺乏等而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

2.4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大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较单一、知识较面窄、适应性不够强,尚不具备一专多能、不断开发新课程的能力;学院“双师型”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因而开设课程较少、课程质量不高,造成选课的自由度不大,选课制特有的灵活性受到限制。

3素质学分制实施的举措

3.1转变观念夯实基础

从学校的管理者、教学人员到学生在思想观念上转变,形成高度的认识和统一,双向激发教与学的活力,为学分制的改革实施提供强大的原动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管理向服务转变;向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双线并行转变;由“被动安排”向“主动选择”的方式转变。通过“三个转变”提高服务育人的水平和质量,推动学校与学生关注的重点向不仅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注重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心理和职业潜能的开发。

3.2丰富内涵完善机制

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由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类课程、素质拓展类课程组成的模块化课程结构,重视通识教育,突出实践教学。为学生配备导师,科学指导学生选课、学习和生活,提高素质培养质量。突破固有的教学管理模式,突出教与学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在教学资源丰富、条件成熟的分院,选定重点专业为试点,建立以学生自主选课为导向,课程结构模块化、选课方式多样化、教学改革配套化、信息系统个性化的选课机制。合理设定毕业学分,必修课学分和选修课学分比例,超出规定部分的学分可以互换。实现各类学习成果互认和储存,支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依托“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打造适应学分制改革的素质学分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系统设置、计划管理、选课管理、学分认定、学生管理等多个功能模块。从学生入学、日常管理到毕业,形成一整套运行机制,规范和约束整个教学过程,实现过程监控和目标管理有机结合,为学生在学分制下系统学习提供保障;构建素质学分课程体系,科学设计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制定课程标准、规范课程管理,保证实际效果。

3.3创新引领保障助力

借力“互联网+教育”,打造一批与综合素质培养相匹配的教育阵地;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社团组织、协会等组织的能动性,使教育阵地产生联动效应;课程培养与文化培育相融合,形成阵地建设全覆盖的新模式。选拔培养一支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强,在多领域、多层级具有职业资质的教师队伍。成立学分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学分制改革工作,负责学分制改革工作的规划、管理和检查。加强建设资金的专项管理,严格专项资金管理规定,专确保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绩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与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与社会的深度合作,最大限度获政策、资金、生态等全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4素质学分制构建的思考

素质学分制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制度,是当下职业院校教育管理的优选机制之一。但是该制度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在施行过程中,需要科学的育人理念,需要以学生为中心,需要完善的管理机制,更需要考量学校与学生的實际。通过素质学分导向功能的发挥,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互动性,调动学校全员参与,使高职学生的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规格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林红霞.论素质教育对政府、学校和教师的要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01).

[3]严海涛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学生情况调查分析报告[J].现代企业教育,2010,(03).

[4]钟燕瑾.高职院校创新学分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6,(09).

[5]陈斌.推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学分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4,(23):97-99.

[6]邓洪秀,樊红梅,杜馨.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文教资料,2013,(07):144-145.

[7]罗金凤.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体系的构建[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22-23.

[8]王煊.素质学分制:一种新型的人才测评体系[J].中国集体经济,2010,(28):12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