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2
翁丹慧
摘 要: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用好教学用书,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用好教师教学用书进行练习课设计,应做好以下五方面:一、明确教学目标、生成本节课复习的重难点并达成目标,二、明确设计意图,三、根据教材分析,课内训练巩固,进行知识迁移和总结,四、使用评价样例,发散练习,进行知识的多元化解读,渗透数学思想,五、反思及练习课设计效果。
關键词:教师教学用书;画图;数学模型;多元化练习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所以教师应用好教学用书,让有效的教学从这开始,达到用活教师教学用书的效果。低年级学生上课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地集中,时间长会开小差,根据这一特点,设计多元的练习,有利于组织和开展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课的设计要坚持目的性、体现层次性、趣味性、灵活性、教育性、开放性。从我任教以来的实践经验看,我发现练习课的设计离不开教师教学用书的支撑。它让我的练习课更有风采。总之,教师教学用书非常重要。本文能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借助教师用书设计练习题,如何渗透数学思想和建立数学模型。下面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为例。
一、明确教学目标、本节课复习的重难点并达成目标
教学目标能给指引我们教学的方向。每个单元,教师教学用书都有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其中第一个就是教学目标,只要解读单元目标,再找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可找到重难点。;例如,从二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第114页《表内乘法(一)》的单元目标中,可找出《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2、通过动手操作等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明确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把学到的知识及时用到课堂上,实践的过程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通过阅读教学内容安排及其特点,我们可知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学习乘法的意义是今后乘法计算和利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乘法的意义,通过情境与数的对照,让学生形成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这体现了抽象和模型的思想。
三、根据教材分析,课内训练巩固,进行知识迁移
通过阅读教学建议,我们首先要运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其次,设计丰富、有趣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最后实现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数学思考与表达,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鉴于此,我是这样进行练习设计:
1、一共有几把钥匙?
设计意图:经过第1题的加乘转换练习,学生经历了模仿与辨别的过程,对乘法的简洁性有了深刻的体会,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与抽象活动,抽象概括乘法。让学生根据图形来提炼几个几,并学会将类似的图形归纳概括成“( )个( )相加得( )”的句型,并逐步抽象成乘法算式。学生经历从具体图与形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7+7+7+7+7=( )×( )5+5+5+2+3+5=( )×( )
8+8+8+4=( )×( ) 4+4+4+3+5=( )×( )
设计意图:变式练习,丰富乘法意义的内涵。在经历多个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之后,我们还需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表面上,只有第1个算是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其他3个的不可以。我们可以提醒学生能否做一些变动。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通过画图调配、数的拆分、合并来实现改写。在自主探索中,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更深刻。
3、你能编一道数学题能用2×7来解决的?
预设:有7个小朋友,每个吃2颗糖,一共吃了多少颗?(7个2)
师:这里的2×7表示?
预设:7个2相加。
预设:有2个小朋友,每个吃7颗糖,一共吃了多少颗?(2个7)
师:这里的2×7也表示7个2相加吗?
预设:不是的,是2个7相加。
师:虽然题目不同,但是都可以用2×7解决。看来2×7既可以表示7个2相加,又可以表示2个7相加。
设计意图:学生能将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或从图形中抽象出乘法算式,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真正理解了乘法的意义,需要通过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来促进理解。利用同一个乘法算式编数学题,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数学问题可以用同一个乘法算式解决,而同一个乘法算式表示的含义不一定相同。
4、这里一共有多少颗石子呢?
● ● ● ● ● ● ●
● ● ● ● ● ● ●
设计意图:以“2×7”与“7×2”为例,教师提供给学生如上石子图。我们可以竖着数,每列2颗石子,共7列。7个2相加。横着数,每行7颗石子,共2行,2个7相加。不管竖着数,还是横着数,其结果都是14。所以 2×7=7×2。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但表示的意义却不相同。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借助类似的图形让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数数”活动,让学生从源头理解乘法的意义。
5、文艺节汇演上,二(2)班的表现很棒!老师带领8个参加表演的学生一起看电影,每人5元,请问一共要花几元?
6、8名男教师和3名女教师带领学生去秋游。学生排成3列,每列有8人,去春游的老师有几人?学生有几人?
设计意图:对于第5,6题,我们提示学生画图表示。教师分成两个不一样的部分,用加法解决;学生由3个相同的8组成,可以用乘法算式更简便。
男教师:● ● ● ● ● ● ● ●
女教师:● ● ●
学 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使用评价样例,发散练习,进行知识的多元化解读,渗透数学思想
1、知识迁移,启发性图式训练
理解了一个算式的两种不同意义,需要通过巩固练习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此时,启发性的图式训练更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意义。如下图,这是对一个算式两种意义的一种强化训练,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物图,将2×4和3×5的两种不同情境描绘出来,用两种方法在点子图上表示出3×8(如下图)。
设计意图:这些图式训练的特点就是转抽象的思维为具体的现实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数一数、画一画、圈一圈等,使得乘法算式的两种意义变得直观具体,让学生能更形象地理解乘法的意义。
2、创作练习,对乘法意义的再运用,发散练习,进行知识的多元化解读
6+6×4=( )×( ) 9×4 -9=( )×( )
7×11=( )×( )+( )×( )
7×11=( )×( )
設计意图:整数的乘法的计算都会归结于表内乘法。表内乘法学习后,我们是否可以带领学生向前走一步?整数的乘法是可以在对数的拆分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的,这也是为以后学 乘法的分配律作基础。
通过上述训练,学生的理解水平究竟达到哪个层次了呢?我们可以通过画图创作题来了解学生对乘法的理解水平,如在下面的方框中用不同的方式画出5×6或8×5(画多种)
将学生对5×6或8×5的理解变得可视化,教师据此对学生的理解水平作出评估,观察不同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正处于怎样的一个水平层次,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入更高的水平层次。当然,这也是“以形解数”的一种具体应用,通过画图形来促进对算式及其意义的理解。
五、反思及练习课设计效果
这节课我认真研究教师教学用书,练习主要以复习、巩固、展示、反馈的形式来设计的。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能用情境模拟、画图、语言表述等方法进行问题的表征,能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说明自己的想法。他们进行说、谈、画,“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获得新体验。我在备课时,注意在深刻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我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为依托,在思想方法上也会提高,数学素养也水到渠成。
学生通过多元化的练习,对乘法的理解更深刻。我们只要抓住数学本质,与新课程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但数学思想方法又蕴涵于知识发展的过程之中,为此我们要用活教师教学用书,设计趣味性作业,设计坚持目的性、体现层次性、趣味性、灵活性、教育性、开放性,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去感知、体验、拓展、提升数学思想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小学数学教学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6.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书用书》[M].二年级数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