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汉字教学中应注重文化元素的渗入

时间:2024-06-02

凌毓萍

摘要:汉字教学中加入文化元素是比较新颖的汉字教学法,它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字义的深入理解与准确,提高学生对汉字以及相关文化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同时学习了文字与文化,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汉字;文化;渗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64-02

语言文字传承着人类多彩的文化,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精粹。在中华文化的传载过程中,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现今的许多老师,往往采用注音识字、集中识字以及随文识字等认字方法,大幅度提高了认字量,割裂了汉字的内在文化,不能把字的音、形、义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语文,顾名思义,是语言与文字的结合体,应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汉字教学中,不只要让学生掌握汉字的音与形,更要注意到每个汉字背后特有的意义以及文化背景,把中国的汉字文化元素结合到识字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我们祖国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识字过程中逐渐积淀汉字文化与中华文化。

1.在文化情境中进行汉字教学

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个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这说明了汉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李吉林老师说过,语文教学应以努力创设与文本相结合的情境,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的主动学习。由此可见,汉字教学也应当以汉字文化情境为依托,让学生在理解祖国文化的基础上,丰富语言,掌握汉字,发展思维,为学好汉语打下良好的根基。

我在教学二年级神话故事《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时,出于学生对古代神话的背景以及相关知识了解得较少,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上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了《女娲补天》的视频,让学生深度感知了女娲作为人类伟大母亲的形象以及女娲所遭受到的苦难,再出现"苦难""遭受""腰酸背痛""发誓"等词语,这时学生在女娲补天的情境中,内心已经感知了女娲的劳苦以及伟大形象,进入到词语朗读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词语的含义。汉字的习得在这里已经与神话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了。

2.在识字教学中渗入文化

上识字课时,我们老师往往会发现,学生学到后面,表情变得越来越木讷,可见单纯地识字是多么地枯燥!因此,我们不能再按照传统的简单的识字方法,如果把识字与文化元素有效结合起来,把潜藏在文字中的相关文化知识和背景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识字中感受语言的无限乐趣,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情操、积淀文化,进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祭"()是由月、手和示这三个字符组成的。根据《说文解字》,古时的"月"指代"肉"的含义,"示"字原来是祭奠神灵的石制贡桌,呈"T"形,后来演变为"",从"示"()之字多与祭祀、祝寿有关。"祭"应解释为手里拿着肉在鬼神或祖先的牌位前陈设供品,祭奠神明,祈求降福。因此,我们再扩展到"祭"字有关的词语如"祭奠""祭祀"等,可以自然而然地把这些词语与供奉神灵,祈祷平安联系到一起,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这样,汉字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音形结合体,而是音形义相互结合的交错联系的汉字体系,并时刻散发着汉字文化的气息。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识字的趣味,也同时加深了对汉字的感知与理解,提高了学习汉字的效率,汉字不再是压在头顶的沉重的负担,而是与祖国文化相结合的有趣的乐园。

3.汉字形体与汉字文化相结合

具有悠久历史的汉字是表意文字,因其义而成其形,我们能够从中窥探出与所记事物相关的文化信息。对汉字本身形体中所具有的相关文化信息进行分析与了解,理解构成汉字的基本结构的"字符"的内在意义以及文化,有助于我们学习汉字。教师在教授汉字时,可向学生讲述常用的单个字符的意思。如:从"贝"()之字大部分与财富有关;"月"在古代是表示肉的意思,从"月"多是与人的身体有关,由此引申到与身体有关的汉字"腰"、"肚"、"膀"……如果学生理解了这些基本字符的内在含义,日后在遇到与该字符有关的汉字时,可以尝试着联系基本字符的含义来解释字义,进一步提高对汉字的辨认能力。

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大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符组合而成,这与单个字符所表示的意义还是有所区别。因此,单个字符的文化渗入实际上是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引导,是为由多个字符组合而成的组合式的汉字提供理解的基础。如:"步"是由两个字符构成的,这两个单一的字符分别指"足"()的意思,组合在一起后,指迈开步伐,一脚跟在一脚后面,即"步"的意义。再如"友"与"有",低年级的孩子经常会混淆了,"友"是指两只手紧靠在一起,手拉着手,彼此是好朋友;"有"是手下拿着一块肉(古代"月"字是"肉"的变形),意思是"富有"。这样,学生在理解基本字符的基础上,教师对汉字进行更深一步的剖析,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对汉字的掌握也更为牢固。

4.再现汉字的发展历程

中国汉字的发展,源远流长。据记载,汉字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代代相承。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或者板书再现古今汉字,呈现了汉字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汉字的发展,通过不同时期的文化,让学生更加直接、直观地识记汉字的形体。在教学"目"时,我先出示图片(眼睛),再出示最原始的象形字,当我说这是古代的文字时,孩子们心底就产生了兴趣:那个字怎么那么像图画呀?然后,我再一一呈现"目"的隶书、楷书到现在的简化字,学生的疑团一步步地解开了,在渗透着古今文化的汉字演变历程中提高了对学习汉字的兴趣,习得了汉字,同时也拓宽了知识面。

不同于集中识字、随文识字等识字方法,在汉字教学中加入文化元素是比较新颖的汉字教学法,它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字义的深入理解与准确,提高学生对汉字以及相关文化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同时学习了文字与文化,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