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2
施俊
摘要:教无定法,小学数学教学有很多种教法,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认真研究,认真总结,积极探索,要因材施教,因班因学生而异,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自主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突出小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要注意寓教于乐,真正把小学数学教好,真正发挥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教学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195-01
目前各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往往忽略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习和实际脱节,不能体现学以致用的价值所在。我们通过对数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希望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探究出一条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1.小学数学高效教学课堂的构建
1.1加强联系,提高研究水平。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校外指导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课题性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课堂教学经验,将所有的优秀教学方法汇总到一起,以寻求到一条最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1.2建立课堂研究档案,推广教学新模式。我们在对课堂教学方法汇总的同时,要收集好各项关于教学质量的报告记录。把那些教师提出来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精彩的教学片断等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每个阶段教师都要对近期的工作进行汇总,推出优秀教学研究课,示范课以供大家观摩学习。
1.3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归根到底,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到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教师体现出自己的隐性作用,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课堂上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生活中数学应用的素材之后,学生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大胆进行自主探索。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爱的方式安排学习顺序和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与同学合作与老师交流,在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完成学习的全过程,把学习知识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这个主体。
2.开拓思维,让学生在争论中得出结论
学好数学需要学生的刻苦学习和认真钻研。一个学生如果不愿意思考,懒于学习,是不容易对数学感兴趣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敢于表达与教师不同的看法。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学生遇到问题要勤思考、敢想象。数学中同一道题有着很多不同的解法,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开拓学生思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维去解答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发表完各自的观点后,教师要进行总结,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研究更感兴趣。如在讲分类知识一节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例如将40多支不同长短、不同颜色、带橡皮头或者不带橡皮头的铅笔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分类。不同的人对问题的看法不一样,所以学生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教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数学想学、会学、乐学。
3.重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数学中最多的是什么?是计算。在数学计算的过程中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无论是审题还是书写,都必须高度认真。其实我们发现,在数学考试中很多学生不是不会,好多错误是因为粗心。其实粗心的根本原因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因为有时候草稿纸上算对了,誊抄的时候却出现了错误。当发现学生计算错误多的时候,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通过多做题来达到熟练的程度,其实这并不是根本原因,过多的练习题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比如一堂课打算让学生练习30道题,注意不要一下子都留给学生,那样为了赶速度可能无法保证准确度。教师可以分四到五次给学生做,每次做几道,要求学生每一道题都要仔细认真,争取做一道题,对一道题。这样的练习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很有帮助的。在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要要求学生进行检查、验算,因为有了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保证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4.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
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5.运用数学学具
学具是把生活中的数量转化为数学中的数的媒介物: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和形的一门自然科学,要让小学儿童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中的数学符号表达式,靠什么转化?靠的就是学具。因为学生通过学具认识理解了数,把数学符号与学具结合在了一起,把数学计算与学具的合分操作首先连接在了一起。因此学生在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间数量关系表达为数学符号关系时,需要通过先把生活中的具体实物与学具实物联系起来(即用学具代表),然后再进行数学符号表达和计算。只有这样,才符合人的思维认识规律,才会使儿童感到顺理成章,心服口服。否则,就会使学生误入空想,使数学与实际生活脱节。由此看出,学具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实物与数学符号产生联系的媒介体和中介物。
6.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主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科学知识永远在演进中,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改组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正是接受了这种辩证的认识,而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