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疑问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本

时间:2024-06-02

刘骁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280-01

随着社会信息量日益增大,教学手段日趋现代化,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早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多重设疑,为学生创造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以及体验成功,课堂教学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功能。下面谈谈用设疑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物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一节课中的尝试。

1.引入新课,兴趣設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新颖别致的新课引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上课一开始就保持着良好的心境,这对于实施素 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 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学生最直接意识到的学习动机,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产生疑问则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为此我认为新知识点的引入,一节课的开始要"带着兴趣、带着疑问"这就如蓄势待发。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一节课中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实验引入,在现象中巧设悬念。我首先简介小电动机的构造,然后接通电源,问:看到的什么现象?紧接着教师设疑: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也就是说通电线圈而在磁场中为什么能转动起来呢?经教师这一问,使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而生"疑",顿时产生急于刨根问底的求知欲望,使"要我学"的外压力变为"我要学"的内动力。

2.实验讨论,程序设疑

鉴于物理学科特点,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之一。物理是一门实验的科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将物理实验与探究式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都有爱动手的习惯,在探究式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做、自己想,主动地参与学习。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新颖有趣的实验,观察美妙的现象,讨论新奇的问题,可以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通过讨论澄清知识、发展思维。为此在引入新课后,学生带着"通电线圈而在磁场中为什么能转动起来"的问题,急于求知的情况下,我让学生参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并且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由浅入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知识的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

根据自然界中任何事物之间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首先从理论设疑:既然丹麦的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场对于放到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那么反过来磁体的磁场对于放入其中的电流会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呢?经这么一问,学生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规律,猜想出磁体的磁场对电流也应该产生力的作用,也产生了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猜想的欲望。

我先请两名学生演示:(1)直导线已通电,但没放入磁场中。(2)直导线以放入磁场中,但没有通电。演示的结果,导线都无动于衷。在学生感到有些失望的情况下,我鼓励学生不要灰心,不要气馁,并引导他们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一是的有电没有磁,导线不受力;二是有磁没电,导线也不受力。继续设疑:如果既有电又有磁,情况怎样呢?接着我又请一名学生演示:(3)直导线既通电,又放入磁场中。结果直导线终于受力运动起来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享受着成功后的喜悦。此时,学生对一开始带着的问题也就明白了一些,但并不深刻。接着教师又继续设疑:是不是说,只要有电有磁,导线就一定受力呢?在大家感到疑惑的情况下,我又请一名学生演示:(4)电流方向与磁感线方向平行,结果导线没动。然后教师问:通过刚才的四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

在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感到比较满足的情况下,教师在添油加火,进一步设疑: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导体受力的方向是相左的,那么,这个力的方向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在这关键时刻,我请两名学生演示:(1)磁感线方向不变,改变电流方向;(2)电流方向不变,改变磁感线方向。此时学生精力更加集中,目不转睛地盯着实验。因感兴趣而获得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好学、乐学,学生的主体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也会得到平全面地发展。教师一定要紧紧抓住学生好奇心强、 对新事物、 新问题比较感兴趣这一心理特征, 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 做一些生动的实验,几句开场白就把学生吸入一个以知识 为中心的磁场。善于选择较为新奇的有趣问题,经过巧妙的安排和设计,吸引学 生去寻求答案,探索知识,这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