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2
王松琴
摘 要:随着中学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初中历史同样在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这一命题,“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树立的教学理念,为了能够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有效的教学方式下不断引领学生获取新知,培养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性;探究
随着中学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初中历史同样在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这一命题,“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树立的教学理念,为了能够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有无效率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有效的教学方式下不断引领学生获取新知,培养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引领学生研读教材
在新课改不断实施的今天,现代教育理念成为历史教师教学的风向标,围绕学生做文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的利用有效手段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保证教学有效性。在研读教材时,不少教师认为这就是教师的事情,学生课堂上听讲就可以了。殊不知,当下需要变革的也就是这种“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传统模式,教师与学生一起成为研读教材的角色,教师可以将讲读变成为引导学生进行研读,先研究再进行具体的教学,从学生的研读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如,教学《改革开放》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研读的具体内容以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其一,学生要知道我国对内改革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也要清楚的知道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式是怎样的?其二,说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还能够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方面内容进行复述。其三,能够熟记我国5个经济特区的名称以及地理位置。其四,对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进行复述。在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带着问题朝着指引目标进行研究和解读,从而做到有方向,有重点,确保学生研读课本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给予学生时间权
尽管有的课堂上,历史教师将自主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学生,但是也都是浅尝辄止,考虑到自身讲课的时间不足,则会切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电路”,造成学生地探究时间和学习时间不足,就谈不上时效性了。因此,在放权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要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尽量做到少讲、精讲,让学生能够多讲、多思,自学的时间充足,学生认知和理解問题则更为深刻。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担任的是组织、监督、点拨的角色,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思考问题到解决问题,抓住问题的关注部分,使得自我思维能够下潜深入。如,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当学生提出“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和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会不会爆发?”这一学生的大胆质疑,成为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关键引子,教师顺势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给予了导向性的引领: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从英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的处境加以层层分析,外侵略扩张这是英国资产阶级的需要,而我国尽管地大物博但是当时的清王朝愚昧落后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由此,学生思考鸦片战争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显得更有方向,多方面考虑各种因素,从而看到就算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也会必然爆发鸦片战争,在教师的引导下,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完全放松,并将思维聚集于一点,更为深入的思考问题,且能够从多个方面综合分析问题,最后顺利解决疑惑。
三、有效处理教与学
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保证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师对教与学二者关系的妥善处理。既要教的有趣、有味、有深度、有广度,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所教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会学、爱学、想学,乐学。首先,教师需要通过人格魅力构建亲和力,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付诸于学生的情感体现在教学中,也体现在细节中,从而促使学生自由舒展身心,充分发挥潜能,主动张扬个性。在课堂上,对所教学内容,如果内容抽象,则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改装,从而让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与此同时,课堂设计问题是一个少不了的环节,初中学生思考问题往往比较被动,对教师的问题兴趣不大,那么,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问什么又要考虑怎么问。例如,师问:“根据文物图上的信息,你能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会饲养猪和水稻吗?”这一问题实际上是被动证明,学生觉得没意思。而如果师这样问:“现在请大家推测一下,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会在陶器上画猪和水稻?”学生一听,觉有要猜一猜问题,挺有意思,思维灵活立刻跃动起来。这种问语的对比,因为采用不同的问法,所以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应答效果。哪一个更有效,不言而喻。还有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置教学悬念来催生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教学《伐无道,诛暴秦》这一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悬念: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话说在秦国的市场上,曾经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是什么呢?原来市场上的鞋子没人买,而拐杖却成了抢手货,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现象呢?这一教学悬念的创设,立刻诱发了学生的探索激情,更积极主动地、想方设法的去探究问题并获得预期答案。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上,采用易于学生接受、理解的方式以及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就是保证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