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对房价影响的研究

时间:2024-04-24

黄馨

摘要:基于对地方财政支出和房价现状的分析,运用1999-2014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房价和地方财政支出规模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地方财政支出与房价呈正相关关系,人均财政支出的增加会促进房价的提高。

关键词:地方财政支出;房价;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5.042

1引言

近年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和相关税收中获得了巨大的财政收益,其一系列优惠政策又间接推动了房地产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扩张。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人们对住房的需求急剧膨胀,房价飙升。关于房价上涨的原因,如果考虑地区之间的差异,则地方财政支出水平是影响房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Tieuout(1956)提出的蒂伯特(Tiebout)模型中有一条重要假设:理性的消费者掌握了不同地区收支模式差异的完整信息,并能够“用脚投票”对这些差异做出反应,最终选择住在符合他们收入和支出偏好的地区。蒂伯特的理论指出,当居民选择居住地时,他们也会考虑社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税收,社区的税率是根据社区的公共物品供应水平确定的。奥茨(Oates,1969)也认为各地方的居民会寻求公共服务和税收之间的平衡来实现他们自己的帕累托最优。他对美国新泽西州53个城镇的房屋价格、公共产品支出和房产税率进行多重回归分析,并得出结论:公共服务和财产税会资本化于房价中。但他们都没有解释模型中的“搭便车”问题。对此,Hamilton(1975)认为地方政府对房屋的最低建筑面积和建筑质量作出规定,相当于设定了房价下限,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较高的社区的准入门槛,切实限制部分有“搭便车”心理居民的迁入。Fischel(2001)运用数学知识扩展了Tiebout模型,并详细地阐述了当地公共开支和财产税的资本化过程。最终通过推导得出结论:房价与各种公共支出正相关,与利率和财产税率负相关。

在中国,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的主导作用明显弱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地方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用脚投票”机制在地方财政供给中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因此,研究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对中国房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地方财政支出与房价的现状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可以大致分为五个发展阶段: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时期(1978-1991),房地产过热期(1992-1993),市场调整期(1994-1997年),蓬勃发展期(1998-2002年)和宏观调控时期(2003年至今)。近十年來,房地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带动了建筑、交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国的住房平均销售价格也从1999年的2053元上涨到2014年的6324元,增长了三倍以上。从2004年开始,各地区每年房价的平均增幅为9.42%,在发达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增长幅度更大。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也逐步扩大,财政支出从1999年的8991.1409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29215.4900亿元,增长了13.37倍。人均财政支出也从每年734.02元增加到19494.1632元。数据表明,在过去的十五年里,财政支出和房价呈现出一致的增长态势。原因在于,地方财政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地区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吸引更多的定居者,增加对房价的需求,从而刺激房价快速上涨。虽然快速上涨的房价会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但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严重透支了地方经济的未来增长潜力;二是容易形成房地产泡沫;三是容易诱发通货膨胀;四是使普通民众难以负担高额房价,最终导致对政府失去信心。

3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3.1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为了进一步验证财政支出对房价的影响,也基于对房价影响因素的全面考虑,本文选取1999-2014年31个省市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非农业人口、人均 GDP、 人均财政支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人均绿化面积等指标,通过构建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为了消除异方差,我们对所有指标均取对数处理。本文以住房价格作为被解释变量,以人均财政支出为核心的解释变量,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构建的计量经济模型如下:

lnptit=β0+β1lnnit+β2lngdpit+β3lnxtit+β4lngtit+β5lnlmit+μit+eit

其中: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lnptit代表商品房的平均销售价格; Lnnit表示非农业人口数量,在商品房有限供给的情况下,非农业人口的增加会促进房价上升,因此本文预测该变量的系数为正;Lngdpit表示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基础设施较完善,会抬高该地区房价,因此本文预测该变量的系数为正;Lnxtit表示人均财政支出,即该地区的总财政支出额除以总人口数,财政支出通过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工作和生活,这将导致房地产需求的增加,因此本文预测该变量的系数为正;Lngtit表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通过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从而促进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因此本文预测该变量的系数为正;lnlmit表示人均绿地面积,绿地面积越大说明环境越好,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定居,进而导致房价的提高,因此本文预测该变量的系数为正;μit表示无法观察到的个体异质性;eit表示回归残差。

3.2计量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计量经济模型,本文分别采用OLS、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各模型的回归结果分别如表1所示。

在OLS模型中,每个解释变量都是比较显著的,且拟合程度很高。随后分别进行固定效应模型(FEM)和随机效应模型(REM)分析,由上表可以看出,两个模型的拟合度都很高,而且整体数值的变动不大。且Hausman检验和F检验值的P值都是显著的,因此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在固定效应模型下,各解释变量均比较显著,模型整体的拟合程度也较高,除了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绿地面积的系数为负外,其余的解释变量都是正向系数,符合预期。其中lnnit、 lngdpit的系数分别为0.8402和0.0379,即均对房价的上升具有促进作用,与预期相一致。Lnxtit人均财政支出系数为0.5406,即人均财政支出增加1个百分点,房价就会上涨0.54个百分点,显著水平为1%,说明人均财政支出对于提高房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证实了我们的城市确实存在蒂伯特效应,这与之前的预期一致。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追求生活品质,从而在购房时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等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并愿意为此支付较高的价格;其次,地方财政支出高的地区往往经济环境和就业机会都比较好,在吸引更多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住房需求的激增,进而推高房价。Lngtit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系数为-0.0856,与预期相反。原因在于,一方面从需求角度来看,人均固定资产越大,房地产需求量就越小,房地产价格也就越低;另一方面,房地产价格与固定资产投资正相关,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会促进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从实证的结果来看,这两方面的效应相互抵消最后显示出负面影响。人均绿地面积lnlmit的系数为-0.0551,结果与预期相反,但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比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绿地面积大但是人口也相对较多,广西等中西部地区绿地面积小但人口也较少,因而各地区的人均绿地面积相近,但北上广地区的房价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而导致计量结果为负数。

由以上的實证分析可知,各省市财政支出水平对住房价格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说明城市中存在蒂伯特效应。但目前中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不仅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在各区域间、大城市和中小城市间还存在“非均衡化”问题。西部中小城市的居民不能充分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且与东部发达省份的居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提供这种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差距越大,前述理论中提到的蒂伯特效应就越明显。最终的结果是,高收入居民将不断涌入大城市享受良好的公共服务,从而导致大城市房价的快速上涨。

4结论与对策

由以上的实证结果分析可知,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对提高房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证实了我国城市中确实存在蒂伯特效应。为了进一步减少地方财政支出对房价的负面影响,本文拟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第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地方财政支出一方面改善了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另一方面也间接推动了房价的快速上涨。因此,我们在充分考虑财政支出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尽量减少其对房价上涨的影响,这样既可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也不会刺激房价过快上涨,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方面的财政支出,一方面可以增加住房供应,抑制物价上涨。另一方面,这使大多数中低收入人群在享受基础设施服务改善的同时,获得经济适用房,从而不必忍受高昂房价带来的痛苦。

第二,创新公共品供给模式。地方政府一直是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以使用多样化的公共产品供应模式,利用市场的竞争优势来提高供给效率。比如通过特许经营等形式,市场将分担一部分教育和医疗职能,同时允许一些社会组织承担一定的公益和服务社会活动,这样既减轻了财政的压力又能抑制房价过快的上涨,实现到

“双赢”的局面。

第三,改革财政分权体制。根据公共产品的原则,对中央、地方的事权范围进行合理的界定,并按照税收特征和政府收入来源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进行科学地划分。例如,教育、医疗和文化事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而地方拥有一定的税收调整权,使地方政府能够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和发展状况制定更合适的发展战略。同时,应建立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并促进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第四,重构地方税体系。虽然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地方政府仍可以分享新增增值税的部分收入。然而,地方政府也将面临减少收入(一般企业税负将减少)和增加支出(减税企业亏损)的双重压力,其可用财力减少是无法扭转的事实。各地方缺乏主体税种、收支失衡,势必会导致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税外收费等方式获取收入,导致房价暴涨。因此,建议东部和中部地区建立房地产税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税种,而西部地区将资源税作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当然无论房产税还是资源税,都要对税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改革。如建立完整的房产税制度,对资源税征收范围、税率、计税的方式等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Tiebout.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The Journal of Plitical Economy,1956,(10):418422.

[2]Oates Wallace E.The Effects of Property Taxes and Local Public Spending on Property Values,An Empirical Study of Tax Capitalization and the Tiebout Hypothesis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9,(6):957971.

[3]Hamilton B.W.1975,Zoning and Property Taxation in a System of Local Governments[J].Urban Studies,12(2),pp.205211.

[4]Fischel.Public Goods and Property Rights:Tiebout and Compensation[J].National Tax Journal,2001,(5):15717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