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02

杜洁茹

【课题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光现象》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是《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后续内容。本课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光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视角的关系往往给学生造成一个“误区”。当人离平面镜越近,形成的像就越大;反之当人离平面镜越远,形成的像就越小,还有像到底在平面镜的什么位置?这些问题都要通过实验去探究,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总结规律,体现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有什么关系”?从这几个问题出发,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概念?

【教学准备】

蜡烛2支、平面镜一块、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每天都要照镜子,同学们可以看到这个镜子的表面是平的,在物理学中我们就将这种表面平的、光滑的反射面叫做平面镜。(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镜子),我们会看到镜子里面有我们的像。物体、镜子后面的像、平面镜有什么关系呢?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与平面镜的相关知识。

二、经历体验,探究规律

1.活动:观察自己

(1)平面镜里成的像的脸跟你的脸一样大吗?像处在什么位置?(2)当你的脸远离平面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变化?像的大小是否变化?(3)眨一眨你的左眼睛,观察你的像眨的是哪只眼睛?

2、作出猜想:同学思考一下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

(1)像与物等大;(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4)像和物的颜色相同。

3、设计实验: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可以来验证像与物相等呢?像中的任意点与物的对应点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呢?(设疑)(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學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找一个跟镜前的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来与像进行比较。(利用物象重合的方法)?

——利用刻度尺测出物和像的对应点到平面镜所在直线的距离。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1)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有什么关系?

操作过程:

(1)先将玻璃板竖直放置在木架上。(2)将蜡烛A放在玻璃的前面,从玻璃前面看去,玻璃后面有蜡烛A的像。(3)再将蜡烛B放在或蜡烛A的像处进行比较。

[比一比]:像与物体大小有什么关系?

[量一量]:两支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如何?

[试一试]:距离变化时,像的大小变没变?

[摸一摸]:玻璃板后面有没有蜡烛的像?

[看一看]: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有什么关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方案,并进行小组间的方案交流。教师针对交流中学生暴露的问题加以修正。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完成“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的探究,并从中初步学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一般情况下,教师为学生分组准备好教材中探究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但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各个器材的目的。如

(1)为什么要用两个大小形同的蜡烛?(2)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3)为什么要用薄的玻璃板?

5、归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学生总结实验数据,相互讨论,然后共享实验成果,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归纳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6、虚像。提问:平面镜中的像又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通过作图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总结。

人眼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是因为由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入眼中,引起了视神经的感觉,并不是光从眼睛发射向物体的。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去探究,学生根据日常生活和实验现象的现象推测,只要老师引导学生打开他们的思维,这样学生就可以大胆猜测勇于探索。对学生而言,教师不应只对是非进行评价,或只是引导他们,而要使其尽可能的去在探索的过程中寻找乐趣。但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好,既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现包办的现象。

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的感受就能说明一切。课后,一名学生深有感触的说,上这样的课,就知道怎样去学了,也会学了。这节课改变了以前他对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误解,也使他认识到生活中一些很常见的现象中都存在着奥秘,亲眼见到的也不一定正确。因此他们急于去探究科学的奥妙。这一课不注重知识,但在激发学生对探索的兴趣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以后的实验奠定了基础。让学生体验一种有意义的探索活动,体验知识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虽然有些问题不能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但它是在探索让学生用问题来学习。通过实验探索,让学生解决科学方法的奥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