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2
石国庆
摘 要:当前,情境教学已经成为各大学科必用的教学形式,经过实践探索,不少教师发现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情境,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得情境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有效载体,也成为保证教学效果的助推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融情入境,凸显效果,笔者就此做一阐述。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教学方法;探究
众所周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智力活动,身心处于灵动状态,思维灵活,主动积极,主动探究。同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同样能够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积极影响。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师生之间共同参与到活动之中,一起体验,一起探究,一起思考,一起寻找答案,教与学变成互动过程,实现了融合发展,教学相长。当然,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也是决定教师备课、上课成败的关键所在。究竟怎样创设情境,才能够激励小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以兴趣为源动力,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从而凸显教学效果,笔者就此做一阐述。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的
小学数学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也就包含着一定的教学任务。之所以创设情境,就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通过情境的创设,不断的引导学生投入学习数学,并在这一情境之中,促进学生数学思考、情感态度、认知技能、价值观等等方面的提高与发展。所以,创设情境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又要发挥情境的作用,引导小学生从情境中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并学会提炼一些数学问题。如,教学“1—5的认识”时,教师制作了多媒体,播放了一幅动物乐园的情境,以儿童喜欢的音乐为背景,景物中有小鸟,大象,猴子,小熊,斑马……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小鸟展翅飞翔,小树迎风站立。“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幅画里的动物吗?看看都是谁?”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之中,立刻充满了新鲜感和兴趣,不少学生纷纷说出了动物名字,也有学生说,“我看到三棵绿树。”教师不失时机的表扬了这位学生,“观察真仔细,你太能干,还说出了树有多少,你能带着大家一起数一数究竟有多少颗树吗?”就这样,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这位学生非常热情的带着大家一起数树,教师又让学生用数来表示所看到的动物,大家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很快就用数来表达各个事物,由此教师也顺利拉开了“1-5数的认识”的教学。
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来看,目的明确,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積极情绪,主动生出学习需求。通过大家的主动观察与自由交流、教师启发,学生自然而然主动经历了从具体事物逐步抽象出数的过程,情境的铺垫和创设,为丰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促其形成知识的建构,起到了积极意义。与此同时,这样的情境之中,学生的身心比较放松、愉悦,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乐意去认数、数数等,不仅增强了学生与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从而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二、引发兴趣,自主探究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自然会生出主动了解,掌握和运用的思想,当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在被调动,受到内心认知需求的驱使,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因此,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推手——情境创设,则要符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要科学合理,还要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尽量设计一些能够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符的情境,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从而易于融情入境。如学习“比多少”,教师采取童话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小狗帮小兔盖房子”,盖房子的事情学生了解不少,也与生活相连。学生从内心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当中,从而产生亲切感,并有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小学生好玩、好强也好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一些竞赛情境,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下,各个兴趣倍增,不服输的劲头十足,学生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独立思考能力变强,由此,也促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地创新能力。尤其是教师创设一些带有问题的竞争情境,则可以通过建立小组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相互质疑,集思广益,交流讨论,小组竞赛之间,能够进一步促进每一小组对数学问题回答质量更高以及更能深入的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等,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促进每一小组学生的学习数学自信心和自觉性。
三、主动参与,交流讨论
为了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不断启发学生认知,创设有效情境是最好的措施和途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诸如问题情境等,能够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之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说、有所获,当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激发下,产生强烈的学习情感,小学生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各种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等感悟和思考,不断在主动探索之中构建自我的数学知识体系。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提前准备好的物品,小木棒,小火柴等,让学生动手操作,围成三角形。并提出问题“那三根小棒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最终深刻体会,并能够理解这一数学概念。因此,当教师创设一些实际操作情境时,学生通过动手发现和探索,对于知识的本质与内在的理解和掌握就更加清晰。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怎样的情境,在于教师的精心谋划,是否结合教材,是否能够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契合,学生融情入境,自觉学习,课堂教学才会变得更加精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