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探索

时间:2024-06-02

孙配贞 方德兰 李梅

摘 要:为了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本文针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问题,以积极心理学这一新理念为指导,从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改变、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试图构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模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课程改革

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对心理健康标准采取的是消极的取向模式,认为心理健康的表现就是没有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问题就恢复了心理健康,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很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心理问题为主题开展教学,导致年轻大学生仅仅知道应该避免消极情绪,却不知怎样增进积极体验,削弱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积极”的新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学术思潮,它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类潜能以及使人幸福生活作为其研究宗旨,认为心理学不只是对心理疾病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关注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个人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个体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帮助和指导个体激活自己内在的潜力,强化个体自信、自尊、乐观、希望等积极品质,从而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大多局限于认知领域的范畴,多关注于学生对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课程目标多以问题导向为主,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实际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可以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应更加关注一级目标,即关注个体潜能的开发以及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 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体如何借助自身的积极因素和优良品质过上更健康、更优质的生活。受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通过教学达到一级目标。通过学生集体或组织,寻找有效方法和措施实施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实施教育,帮助全体大学生以积极、向上、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积极乐观地面对各类事件,从而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水平。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改变

由于受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关注的重点是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忽视了对大学生积极人格与心理潜能的开发。积极心理学在反思传统消极心理学优缺点基础上,主张心理学的关注点应该由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转移到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上来。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向于积极的,但这种积极本性不会在任何情形下都能自发地表现出来,需要在外部良好的环境下形成。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围绕着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与积极人格的培养,营造一种能促使大学生积极本性生长发育的环境,通过提高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涉及积极的人生观、良好的应对技能、交朋友的能力、幽默感、积极的自我感觉等诸多方面。在课程设计上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為重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原则,组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挖掘大学生的积极人格。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方式多基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往往是先陈列出心理问题,然后分析、讨论、提出克服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识别和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更多重视理论层面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参与度不够,缺乏亲身体验,难以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挫伤了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关内容的积极性,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重点个体的情感体验,倡导积极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应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时应将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可综合采用角色扮演、心理活动课、心理拓展训练及其他心理干预形式,促进学生对爱、感恩、乐观、希望、满足、自豪等积极情绪的心理体验,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钱兵.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启示.中国学校卫生,2007,9:834-835.

[2]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张旭东.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探索,2008,4:118-119.

[4]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2008,5:41-4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