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应重视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性审美体验

时间:2024-06-02

田向弘

摘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途径之一,也是音乐教育各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了解广博的民族音乐知识是进行民族性审美体验的基础,是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合理汲取国外音乐知识的同时我们更应重视音乐的民族性体现,要摆正二者的关系,切不可舍本求末,失去自我。

关键词: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民族性;审美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67-02

我国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可以说是百花争妍,生机昂然,特别是随着本世纪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使音乐基础教育改革又有了重大的推进。国民音乐教育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人们在教育观念、方法、内容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成功地实现了教学中从重视学生技能技巧培养向注重审美体验、开启思维的转变。

参看目前的大、中、小学综合音乐课教材,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音乐传播知识的全面与科学,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戏曲唱段被流行歌曲所取代、优雅民乐被动感迪高音乐淹没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思索和研究的课题,下面我就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性审美体验为核心,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充分了解我国广博的民族音乐知识

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中,就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到西周时期,我国已有了相当发达的音乐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民族音乐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的繁荣。西周礼乐制度的兴起;唐代宫廷医疗费乐的空前发达,宋代说唱音乐的发展,明清时期戏曲音乐的成熟。在很长的时期里,我国的民族音乐在许多方面一直居世界音乐文化的先进行列。这就为音乐知识传播的审美体验打下了很好的历史基础。

从形式和体裁上看,民族音乐在它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传统的五大类: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其体裁和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以戏曲为例,全国有四百多个剧种,只要每一种选出一部最优秀的作品,我国就有四百多部优秀的民族戏曲作品。从不同类别看,民歌旋律优美、简单易学;歌舞生动形象,活泼有趣;说唱音乐表现性强、演出方式灵活多样;戏曲音乐则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此外由于民族、地区、流派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风格差异。北方音乐粗犷、豪放;南方音乐婉转、细腻;苗族音乐秀美;藏族的雄浑;京剧中梅派雍容富丽、程派深沉委婉、荀派俏丽清新、尚派的刚劲洒脱。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为人们的审美体验展示了广阔的空间。

再从内容上看,民族音乐涉及生活、自然、历史、风俗、宗教等各领域,经过历史的推进,在创作表演、基础理论、音乐艺术形象塑造、音乐体裁等等方面都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风貌,并汇聚为独特的民族性音乐特征,这正是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映。可以说,了解广博的民族音乐知识是进行民族性审

美体验的基础,是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途径。

二、民族性审美体验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

(一)从实践中体验民族性的审美价值

要明确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母语”。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思想和音乐精髓的积淀,浸润着华夏祖先千百年的智慧和灵感。它是中华儿女得以茁壮成长的乳汁,是任何外国音乐不可替代的。

民族音乐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可以认识自然、了解生活,从而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感悟民族性的力量。例如通过民歌《川江船夫号子》让学生在旋律中联觉湍急的河滩和机智勇敢的舵手,并在体验民俗风情的同时进行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的积极引导。通过京剧曲调改编的歌曲《故乡是北京》让学生了解首都北京“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卢沟桥的狮子、潭柘寺的松……”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热情。

民族音乐可以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进行相应的思维开启。例如通过欣赏民歌《猜调》可以在歌曲问答式的演唱中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空间,感受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通过欣赏古琴曲《梅花三弄》,让学生领悟梅花凌风傲雪的高洁品格,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实现人格魅力和审美评判的正确引导。

(二)民族音乐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多元的情感表现

独特的旋律韵味,节奏变换,和声的巧妙处理,都是民族音乐特有的风格体现。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如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以其优雅、舒缓的旋律主题旋律感动着每各听众,让人真切体验到我国民族音乐独特的形式美。民族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又是多元的,就琵琶曲《十面埋伏》和埙乐《楚歌》的鉴赏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虽都是同一题材下的乐曲,由于选择乐器、节奏、曲调的差异,却让人置身于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前者音乐激烈豪放,给人明快积极的感受;后者旋律幽怨、悲凉让人产生伤感消极的情结。然而,不论是高兴还是哀伤、是活泼还是娴静,都是人类情感体验的构建,对青少年情感的正确表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在民族音乐传播中引导人性真、善、美的审美体验。

(三)民族性的审美体验在中外音乐文化发展中的体现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格林卡、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他们的作品处处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都十分重视从本民族音乐中吸取营养,从而产生旷世佳作,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再看中国,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冼星海的《黄河》,何占豪、陈钢的《梁祝》,以及谭盾等人的现代作品等之所以能走向世界,也无不是重视民族音乐素材的结果。“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性”,这一观念已经被人们所不断证实和认可。

在教学领域,匈牙利的柯达依教学法、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体系、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等教学体系的研究中都非常重视对民族音乐素材的采用。而我们要建立适合国情的音乐教学体系,也必须基于民族音乐的根基,确立它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首先,我们应在教学各环节做好民族音乐知识的有效传播,在专业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上把好关,在课程设置上仔细研发有利于促进学生审美体验的民族音乐课,为知识的再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中,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相应的民族音乐内容的知识传授,通过听、唱、读、看等多渠道来丰富民族音乐的教学。其次,可以因地制宜地适当增补一些民族音乐的内容到教材中去。提倡教师根据实际,收集整理当地的地方音乐作为主要教材的补充。在课外音乐活动中,更多地开办一些民族性强的项目,如民乐演奏、戏曲、曲艺表演等,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拓宽学生的民族音乐视野,增进他们的民族性审美体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进一步体会到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当然,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并不排斥外国的优秀音乐,但应摆正二者的关系,切不可舍本求末,失去自我。弘扬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发展的基础,科学地汲取外来知识是世界各民族交流共进的关键,因此,立于音乐教育的环节,我们应该把民族音乐中的审美引导和审美体验作为教学的重点,竭力营造民族音乐的学习氛围和展示平台,充分把斑斓的中华民族音乐形态及其渊博的精神内涵进行全面有效的引导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孙继南, 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四川: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曹理, 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