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赏识教育

时间:2024-06-02

段忠云

摘要: 赏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它的激励作用具有显著性和多样性。本文分析了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并从多方面探析了实施赏识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 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原因;赏识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3-2851(2009)10-0099-01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项著名的实验:在一所普通学校的一个班级中随便选出20%的学生,并告诉老师,这些学生的智力测试中是班上“最优秀的”,老师们对罗森塔尔的话深信不疑,认定这部分的学生的确是可教之材,于是对这部分学生欣赏有佳。一年后,罗森塔尔再次对这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这20%的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IQ的增长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的学生,这就是有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自己信任和崇拜的人对自己的赏识能够给予自己无穷的力量。可见,赏识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被欣赏的渴望。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赏识是提高学生进取心的不竭动力。

一、赏识教育涵义

赏识教育也称鼓励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提倡“新人、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其内涵是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用赏识教育使教育者在尊重学生个性人格的基础上,用爱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并给以充分肯定,以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

二、实施赏识教育原因分析

(一)赏识教育是学生发展的需求。弗洛姆也认为人有五种需要: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根本的需要、认同的需要、参照的需要[2]。就人类总体而言,人的需要即为基本人性。就每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而言,由于他受到种种时空条件的制约和限制,也就决定了他不可能让所有的需要都得以实现和满足。但是,渴望被赏识几乎是每一个人的需求。因此,赏识教育就成为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基础。

(二)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一般而言,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都基本相同,但他们最后的成就则会相差甚远。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经过调查发现,—个没有受到赏识的人,仅能发挥自身能力的20% ~30%,而受到赏识以后,其能力是之前的3~4倍。由这个调查结果可以想象,当教师对学生有更多信心和好感时,学生受到激励后就可能有更大的进步。反之,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会受到压抑,聪明才智亦难以发挥。

三、实施赏识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 及时赏识。赏识是有时效性的,及时赏识所产生的影响要比事后很久才赏识孩子所产生的影响大得多。对学生一定要进行赏识教育。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与成功,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利用一切恰当的时机及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要用科学的爱、艺术的爱,去尊重学生、宽容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在和谐与温馨的氛围中快乐成长。因此,“赏识教育”要把握好教育时机,找准教育的切人点,突出适时渗透,达到真正意义的教育实效。

(二)适度赏识。赏识的度就是什么时候该给予什么赏识赏识,给予多少以及如何给予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赏识的度,正确客观地分析,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因人而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

在赏识理念的前提下,即使是批评,被教育者也会心悦诚服。对于被教育者来讲,人人都需要鼓励,更需要尊重,在实际工作中,教育工作者更多的要采取批评与赞赏相结合的方式,在批评学生的同时,也要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还要善于捕捉那些隐性的容易被忽视的闪光点。

(三)把握赏识教育的长远性。教育不是阶段性的,而是连续性和长远性的,是一个长期、系统、发展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怀着一颗爱心,去耐心的教育学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期望一两个月、一两个学期来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是不太切合实际的。因此,教师要发扬“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要循序渐进,要有耐心与毅力,要充分、持久地信任与尊重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出色的。

(四)把握赏识教育的艺术性。赏识是讲究艺术性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方面。在教育中我们教师要多用肯定性和鼓励性语言,像“你真棒”“你能行”“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在这方面注意一点,事情就做得很完美了”,也许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是行动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有时光在口头上是不够的,还应该通过行动来让学生感受,这样更具有激励作用。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应该通过赏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达到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5).

[2]张鑫焱.浅议高校赏识教育的作用[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3).

[3]何碧秀.“赏识教育”再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4,(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