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指导学生品读古诗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4-06-02

蓝泽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2-0117-01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长河中的瑰宝。她就像艺术银河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星,永远放射着她那灿烂的光芒。我们应该多读一点古诗文,对增强文化素养,提高艺术欣赏水平,陶冶个人情操等多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然而由于古人的语言习惯与现代有所不同,诗歌语言凝练、含蓄等特点及诗歌语言的特殊要求等各方面的原因,使我们诵读起来会产生一定的困难。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经验和大家谈谈品读古诗的基本方法,供大家参考。

1 扫除障碍

我们在阅读古诗时,首先要做到的是会读、会解。即要能把字音读准、字意、词意弄清楚。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不可能去理解诗意、领悟诗境、诗情了。因此,这字音、字意、词意等就是我们阅读古诗时首先要扫除的障碍。这些障碍大体说来有几下几种:

1.1 古诗中常出现的一些生僻字词

古诗是古代人写的诗,有一些字、词在现代已经很少使用了,在我们看来就成了生僻的字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獨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中的“茱萸”是个很难懂的词。茱萸(zhū yú):一种有香气的植物。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现在的人们已很少用了,因此很生僻。如果我们不把这些生僻的字词读准,弄懂就无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1.2 古诗中与现代汉语在读音、字义、词意等方面有差异的字词

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的诗,所以我们就必须按照汉语的规律去阅读理解它们,要不然就会因理解错误而出现笑话。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的“间、数、重、还”分别读“jiàn、shù、chóng、huán”而不读“jiān、shǔ、zhòng、hái”。只有把读音读准了,才能正确地理解诗意。又如张籍的《秋思》“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中的“开封”是“把封好的信拆开”的意思,而不是地名“河南洛阳开封”。

1.3 古诗中常出现的一些典故或创作背景

如果我们对一些典故或创作背景有所了解,阅读起来并不困难。但有些典故我们不一定了解,那么这就成了我们阅读时的障碍。如学习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我们只在先对其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理解诗句中的“五岭、乌蒙、金沙水拍、大渡桥、岷山”指的是什么,才能体会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如果我们不先扫除掉这些障碍就很难把诗读懂。那么怎样扫除这些障碍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勤查字典、词典。字、词典是无声的老师。我们在阅读时碰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要去请教这些无声的老师,千万不能随意放过或连结带猜地想当然地理解。

(2)多查资料、多读书。查资料、访网站是我们了解诗人生平、事迹、时代背景及创作的有效途径。弄清了这些问题对我们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平时还应该多读一些历史等方面的书籍,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这样在读诗时碰到一些典故就不难理解。

(3)多向老师、家长或同学们请教。有些问题,在我们确实难以解决时,可以向老师、家长或同学们请教。只要做到勤学好问,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2 把握要素

一首古诗蕴涵鲜明的节奏、强烈的感情等要素,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或声情并茂地朗读,或披文入情得吟诵。

2.1 读准节奏体现韵律美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可指导学生合理划分节奏并用符号加以表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2 处理重音体现内在美

诵读古诗的固定腔不能一成不变,否则品读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为古诗蕴含了千差万别的感情色彩,因此朗读时感情重音的轻重处理当然也应该千变万化,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读重音的字、词。如读元稹的《菊花》一诗的后两行: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本诗应把“更”字读成重音,凸显诗歌的内在情感。

2.3 突出语调体现气势美

准确读出语感是把握诗的韵律和节拍的关键所在。根据诗歌表达的情感,对诗句是升调读还是降调读应该心中有数,必须关注诗句的语调要前呼后应和承上启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的最后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可以这样突出语调:轻舟↑已过↓万重山。以愉悦轻快的心情诵读,读升调时音量逐渐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调时力度从强次减、语速平缓,交错对应,体验跌宕起伏、相得益彰的气势美。

3 读出意境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交相辉映。只有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从整体上建构感知,才能体会到诗的意境。意境是诗的灵魂,也是诗人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

3.1 身临其境

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了解更多与诗歌息息相关的背景资料,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在奄奄一息之际,依然念念不忘被金人侵占的中原领土,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从这首可歌可泣的“中国梦”遗嘱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多么的执着、炽热和挚诚! 如果没有感受这些背景资料,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就肤浅了。

3.2 渐入佳境

诗境之美莫过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反反复复地品读,才能体会出诗情画意。如杨万里的《小池》一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简单勾勒出泉水、树阴、荷花、蜻蜓的空间位置以及诗人、小池的大致形象,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储备,然后可配乐进行吟诵。这样,富于生命活力的动态感就会自然地在品读中流露出来。

总之,小学古诗的朗读技巧往往“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的品读能力和鉴赏水平要想“更上一层楼”,无疑还要加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方法指导。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