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2
摘 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多民族管理依然是我国民族管理的一个热点。而缔造出云南“梯田文化”的哈尼族被认为是积极向上、勤劳好学的民族,对于汉语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融合,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本文将就哈尼族人民进入地区高校学习的优劣势以及已实行的教学实践和可采取的鼓舞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哈尼族文化 汉族文化 民族管理 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38-02
我国云南的哈尼族养育着一批学习热情很大,对外来文化包容性很强的当地居民。在当地族人进入地区高校学习的预期方面,各项调查显示十分有优势。本文主要根据地方特色进行对哈尼族鼓舞进入高校的实践研究。
1 哈尼族聚居地简介
哈尼族出自云南省,它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民族人口过一百万的民族之一。哈尼族人保有了世代承袭的勤劳、智慧的性格特征,云南省著名的哈尼梯田就是哈尼族勤奋耕作和群体智慧的结晶。另外,哈尼族在住处建设、服饰穿着、文艺活动、体育竞技等领域有超群的天赋。
哈尼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有哈尼族盛行的祭祀性舞蹈“打莫撮”和“铓鼓舞”,其中铓鼓舞是以民族特色为解读,当作是哈尼族母权时代的产物。“棕扇舞”由河县哈尼族民间传说而形成的古老而神奇的舞蹈。
红河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是该地区的一个极富特色的少数民族,此地高校红河学院是一所"省州共建"的省属综合性本科高校。普洱哈尼族处于宁洱彝族自治县,此地高校教育一直在抓,民族文化特色也很丰富。另外德宏、西双版纳、玉溪等地都有哈尼族聚居。
2 哈尼族进入地区高校的优势
2.1 正面的性格因素
《中国学生家庭教育问卷》(l1-18岁)和《中国学生性格问卷》(l1-18岁)对云南西双版纳州的汉族与哈尼族初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及性格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调查发现两种民族的学生的普遍性格发展既存在共同性,也存在差异性,这是符合客观预期的。好的结果是,汉族和哈尼族两族学生的性格特征在整体上是健康向上的。相对而言,哈尼族学生具有理性客观、自觉自律、勇敢诚恳等优秀的性格素质。
2.2 强劲的学习能力
统计表明,在云南省多民族高校实施的学业成绩检测结果中,汉族学生位列第一,而哈尼族學生仅次于汉族学生,平均分位列第二。但相比于国家中东部地区的院校,这个地区的学生总体成绩不算太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根据统计数据,在云南省的四大少数民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中,属哈尼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高,族群内有兴趣的百分比高达85%,由此得出,哈尼族对新知识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并会主动询问老师问题。另外,所有科目里哈尼族最拿手的是艺术和体育。
从哈尼族各具特色的舞蹈来看,出于对当地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的不同解读,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舞蹈文化。因此,高校内开设舞蹈教育课程,在轻松愉快、歌舞说唱中促进了哈尼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融合。如红河地区表演的“同尼尼”,即反映了当地的祭祀守灵文化,目前红河学院和玉溪学院都有开设相应的舞蹈本科专业。
2.3 传统族群的文化渗透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是一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应该要利用起这种资源,打开民族交流的大门,促进各民族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因此,一方面,汉族人民也在向哈尼族汲取丰富的农耕经验,学习别人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汉族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更长、更完整,典籍更丰富,文化更成熟更发达,这是放之世界都不容置疑的事实。那么勤劳向上的哈尼族自身也有迫切的愿景想要掌握汉文化。
3 哈尼族进入地区高校的劣势
3.1 地理位置和农耕文化的局限
不同民族的自然环境差异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作息习惯。哈尼族均居住在高山地带,主要从事梯田水稻耕作。农忙季节青少年要参与家庭的农耕活动,可能造成学生在校率不高。再加上交通不便,很多族人就不再愿意接受高校教育,认为其没有用处并且上山下山给学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另外,哈尼族更多从事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经济,长期生活在高山地区,在恶劣的环境下靠农耕事业一天天发展起来。但他们缺乏科学技术知识,走出社会来缺乏竞争力,生产力不能得到质的飞跃,这也是山地民族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心理情况和人际交往的局限
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同民族学生也有差异。要知道,在西双版纳的学校教育进程中,学校容纳多民族共校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满足要求,它响应了中央政府对于多元一体的教育结构的期望;但实质上,一般本族学生更适应本族老师的教学,不同民族的师生之间互动较少。这就浪费了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优势的多民族共校资源。
然而不同民族学生间的交往非常少,甚至出现了不同民族“各自为政”的小团体现象,也并没有引校方的足够重视,使得我们的多民族期望停留在理论层面。
调查得出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当地汉族学生严重。好的方面是,教师及机构对哈尼族青少年的性格评价为:大多数活泼、健谈、待人诚恳、进取心强。他们想见世面,愿求学的愿景应该受到社会重视。另外他们喜欢新事物,喜交朋友的阳光的个性特征,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和维护。
4 为鼓舞哈尼族进入地区高校的措施
4.1 重视对民族学生的心理关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汉文化的冲击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维护传承民族文化和接受适应现代社会的双重责任中背负巨大压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带入与原始农耕的自然经济价值判断发生正面的碰撞,高校所教的主流文化价值与少数民族学生从小习得的传统文化的冲突巨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产生迷茫无措的感觉,给民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不适和压力感。我国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根据民族情况,合理掌握教学进度,开展汉化教学活动,逐步稳定地进行科技文化普及。
4.2 抓好文化融合和共同进步
对多元化的理解,不仅要体现在各民族共同教学,还包括对各个民族间差异的承认和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他们平等的尊重。而事物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发展和进步,一个民族要想不断地提高发展,就必须接纳民族之外的先进文化和更高级的生活、生产方式,必须打开大门,促进各民族的交流和沟通,去陈求新。在这个过程中,尊重民族差异是促进少数民族积极学习外来文化的前提和尊重,但尊重差异并不代表着围绕少数民族的利益打转,不意味着对学生差异性的不加约束;而是要考虑保留优秀的差异特色,逐渐减弱落后的文化差异的影响。
各大高校,如红河学院、普洱学院、西双版纳教育学院、和德宏教育学院都开设了学报专栏并且将期刊上传到互联网,这些学报主要根据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进行一些专题研讨,例如《红河学院学报》对普洱地区哈尼族丧葬习俗的特点探讨。又如红河学院的哈尼族歌曲课堂教学实践就是民族音乐教育对“西方模式化”教学冲击的一个勇敢的探索。现在红河学院也已经把哈尼族舞蹈进入了课题进行专业教学,其开设的课程有《红河本土舞蹈》《哈尼族舞蹈训练》《红河本土舞蹈教学与表演》,其它哈尼族地区高校也都有哈尼族鼓舞的作品等。
4.3 政府出臺相关鼓励政策
不同民族之间交往和摩擦,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其中,民族偏见常常出现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生活摩擦里,表现出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等特点。例如一些汉族学生认为,少数民族学生都不讲卫生,习惯不好。由于哈尼族聚居高山,肤色受阳光长期暴晒,导致肤色偏黑。在此我们想要提醒,民族偏见或民族歧视问题属于政治意味较敏感的问题,此类问题目前没有较为妥善的解决方案,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向汉族年轻人普及尊重少数民族的观念,鼓励汉族学生多与少数民族交朋友。
另外,在高山地区基础教育设施较为落后的情况下,政府设立助学基金和各种优惠政策,提供机会让山区优秀学生进入到国内顶尖学府进行深造。鼓励他们将高级科学技术和人文价值带回家乡,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
5 结语
本文就云南省哈尼族为例,论述了地区鼓励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进行学习深造,于推进边远地区建设,民族共同发展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现代化发展能带动少数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胡发稳.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及与学校适应行为的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Ⅱ辑,2011(S1).
[2] 张婷.西双版纳多民族学校中不同民族学生发展状况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
[3] 王贤.网络时代哈尼族人的终身学习——一项以“豪尼”为例的人种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4.
作者简介:张健(1981-)男,汉族,云南建水人,本科学历,讲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舞蹈研究工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