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2
摘 要:阅读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项独立的存在,而是与语文的其他部分紧密相连,学生的阅读学习训练尤为重要。阅读学习所依托的文本材料具备强大的可加工潜质,好奇心对于刺激与保持阅读学习所需要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作用。好奇心属于学生自身的主观条件,在阅读学习中作为一种内驱力发挥着独特作用。
关键词:好奇心 有效阅读 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54-01
心理學家将好奇心定义为:个体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对新鲜事物和现实,人有着去了解和探究的本能。将好奇的心理加以好好利用可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1 好奇心在有效阅读中的刺激作用发挥
1.1 刺激想象力的扩展
有效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在充分调动了大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刺激使学生的好奇心得以生发,蓬勃生发的好奇心可以为丰富想象力的产生创造条件。
阅读必然所要依托的基础即文本材料已然确定,只有其间的意味、情感等才为解读留下了广阔的填充空间。其实那些文字、事件、思想对学生而言有很大的难度,学生年龄阶段和社会阅历的限制使之对阅读材料中的诸多因素不甚了解,学生既未能见过祥林嫂,亦不曾目睹包身工,有的学生根本不曾走过“危乎高哉”的蜀道或者说随着时代和交通的发展再难有人能感受那“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之难,也没有学生能够看到海明威笔下的那个老人那片海,大海的凶险老人的坚持也总是“他人的言语和经验”。对作者在其中赋予的思想情感也就更谈不上感同身受。所以在进行阅读学习时,如果能够把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整个阅读学习行进过程的先遣,学生在对文本材料进行解读时,才能自觉自主地展开想象,在固定的文字句段之外延伸出一个属于自己独特的审美想象空间。
1.2 刺激创造性思维的活跃
能为学生的好奇心所捕捉到的刺激必然是新鲜的或者说是很独特的刺激,这些激发学生强烈好奇心理的新鲜独特的刺激恰好是思维所乐于接受的,思维的运转更灵巧,也才会更加具有创造性。
《琵琶行》初看之下可能被认为是叙事文言,然而它作为一首长诗不仅要求教师的教有着高标准,对学生的学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最常见的是专注于字句的研磨和句意的分析最后再对琵琶女和白居易的相似经历作结,学生缺乏主动性,就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如果把江月和音乐的结合作为切入点,再在此基础上渗透到琵琶女与白居易情感的结合处,既能激发好奇心,也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思考的空间和余地,产生独特的理解和认识。
2 如何保持好奇心
2.1认识并利用其内驱力地位
好奇心作为非智力因素,是一种主观的可调控的内部驱动力量,“教育不仅仅要培养人的智力因素,还要培养人的非智力因素”[1]。在教学活动中,认识到好奇心的这种内驱力的地位是首先而十分必要的。
把握对于学生而言是新鲜的刺激,需要有较高的辨识能力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心灵,可供阅读训练学习的材料过多过杂,教师作为刺激学生好奇心产生的主体,还要对诸多材料具备有较强的分析整理的能力,同时,学生作为产生好奇心的主体,还需要在好奇心生发后发挥自身的动手动脑能力,不让经好奇心诱导出的些许想象及对于阅读文本的思维灵感成为转瞬即逝的火花,而要转变为独特的思考果实。
2.2 教学环节设置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新鲜刺激产生好奇心主要依靠的则是阅读教学的环节设置。如果教学环节设置得合理有效,则好奇心能够得以激发,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可以更好生成有助于有效阅读的因素,就如上文中提及的《琵琶行》课文的不同环节安排对好奇心理产生的不同作用。论单个的环节而言,常见的能够激发并保持好奇心的环节设置就是阅读教学的导入和问题设计。
导入是阅读教学的点睛之处,“导入艺术具有凝聚、激发的作用,精彩的导入会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上来,会激发和深化学生对新授课业的兴趣。”[2]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就应该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同时也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或提供比较新颖的点,以刺激学生对所要进行学习的文本产生一定的好奇心。有老师在对教科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快活的小河》一文的导入进行设计时,就采取了对猜谜语的形式来引出“小河”,学生好奇心被激发,可以很快进入对课文进行学习的状态。
如果在导入时为学生提供了新鲜刺激,在后面的阅读学习过程中可以再进行合理别致的问题设计以对被激发的好奇心予以保持,若导入较为平常,则可以利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对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行开掘。在对《狼》一文的阅读设计中,就围绕结尾“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来设计问题为:前面说的是“狼”,后面为什么又称“禽兽”?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学生也会乐于思考。
2.3 引导与保护相结合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刺激使之产生好奇心,若不能适时引导,这些好奇心很可能不会被用在阅读学习上。而且学生自身也较缺乏辨别能力,没有相应的引导,即使是经过好奇心产生再多的想象力也是枉然。
若在还没意识到的情况下学生对某些问题已产生好奇心,这时教师应保护学生这种好奇心并因势利导。宋运来在讲授苏教版小语第五册课文《蒲公英》时,面对“蒲公英之死”,有的学生质疑“风婆婆哪儿去了”,这有意思的“反调”与原文试图呈现的要脚踏实地要听话的寓意完全不符,但是来自学生的这些质疑却是鲜活的,该老师也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对学生的好奇心给予了很好的保护,并利用该契机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
3 结语
好奇心是无穷尽的,只要是学习或者说远不只是学习中都可以用到,但是在阅读学习中,好奇心所能起到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是无可替代的,它所能激发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有活力有生气的阅读体验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刘美蓉.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探索及培养策略研究[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8.
[2] 宋暖,徐爽.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现代教育科学,2010:S1.
作者简介:刘勤陶(1993-),女,四川宜宾人,汉族,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