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医学类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融入EMP教学的理据和路径

时间:2024-06-02

摘 要:目前医学英语的研究多集中在本科院校。本文立足于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其现实情况,从分析EMP教学的理论依据入手,再结合医学英语的特点,尝试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体化等三方面探索融入EMP教学的路径,以期为高职高专院校构建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公共英语 EMP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14-02

根据《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招生人数为325万,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培养

的是实用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决定了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开展医学英语(EMP, 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s)。目前对本科医学院校的医学英语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少,但对逐渐兴起的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医学英语研究较少。本文在分析EMP教学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试图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体化等三方面探索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期使EMP教学更富有成效。

1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独特性

由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高等教育,其办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着力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使学生形成与其未来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相适应的职业能力。高职高专英语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必修课也必须为实现这一办学目标而努力,不能照搬或模仿大学本科教育的模式,应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明确规定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侧重职场环境下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安晓灿等[2]认为高职英语教学应考虑如何培养学生掌握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口头和书面交际能力,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换句话说,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贯彻职业学习与语言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内容需涉及具体行业主要职业(岗位)的工作,教师合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掌握毕业后实际工作需要的英语技能,学以致用,切实提高毕业生英语技能的岗位适应能力,突显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和实用性特征。

2 医学类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融入EMP教学的理据

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在二战后随着国际间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交往日益扩大而发展起来的。Dudley-Evans & St.John[3]认为ESP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教学内容与特定的专业、职业有关,教学重点放在那些与特定专业和职业活动有关的语言运用(包括句法、词汇、语域)、技能、语篇和语类上。因此,ESP与某种特定的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求决定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英语教学途径或理念,其核心是围绕学习者需求开发课程,侧重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根据英语学习的不同目的和使用环

境,ESP分成两类:学术用途英语(EAP,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职业用途英语(EOP,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EAP侧重于让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或从事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学术技能(如用英语听懂讲座、记笔记、参加讨论、阅读专业文献和写论文),更适合研究型大学。EOP侧重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行业基本知识,能用英语很好地开展本岗位工作,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强调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针对性﹑真实性和职业性,着眼学生未来的职场需要和职业能力,充分考虑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主要英语技能应用,实用性更大,更加符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而言,融入医学英语便是开展EOP教学。

3 医学类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融入EMP教学的路径

3.1多元化、多层次的课程设置

医学英语隶属科技英语范畴,在词汇体系和句法特征方面均与基础英语有较大不同。医学英语专业词汇量大,词形较长,词缀多源于拉丁语和希腊语,句子冗长,结构复杂,长难句随处可见。如果贸然开设医学英语课程容易导致学生对医学英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动机减退,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成效。合理的课程规划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其利用英语这一工具深化专业课程的学习。EMP教学的开展需兼顾三个方面:首先,医学英语应被列为必修课程,确保课时的充足。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力基础普遍较差,而医学英语又相对晦涩难懂,如果设成选修课,受到课时不足的限制,EMP教学难免流于形式,学生学到的知识对其专业课程的学习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无法进行深入的学习。其次,课型设置多模态化。EMP并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学习专业词汇和看懂医学英语文章,不能只侧重于词汇和阅读,应开设听、说、读、写、译等多种课型。高水平、内容统筹兼顾的立体化课程类型可以防止内容的枯燥乏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其多方面的需求,实现语言和专业学习的有机统一。再次,医学英语实施模块化、分阶段由浅入深、由通到专、循序渐进的教学。第一阶段先从难度较低的医学人文教育开始,重在培养学生的医德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逐步引起学生对医学英语的兴趣。等学生对医学英语的特点有所了解和掌握之后进入第二阶段,即突出医学英语的专业性。该阶段旨在使学生能成功地利用英语获取医学专业知识,学习更先进的医学科学技术,拓展其在医学领域的事业。

3.2多渠道的师资队伍建设

EMP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EMP要求教师无论是在语言方面还是专业知识方面都必须具备较高的水平。目前毕业于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师数量极少,医学专业教师一般难以胜任英语语言教学,英语教师又普遍存在不懂医学知识的问题[4]。EMP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渠道着手:聘请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医学专业人才、从事医学英语翻译工作的自由职业者、医学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国内英语水平高的医学专业人才进行教学;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EMP进修和培训课程,如EMP教师证书课程、爱丁堡大学的《医学英语教学暑期魔鬼训练》课程;鼓励教师自学EMP教材;联合其它同层次高校选拔出EMP专家型教师开展校级培训,由专家型教师定期开展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负责对其它教师进行培训;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互助合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双方在医学知识和英语能力上都得到提高,共同承担EMP教学任务。

3.3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体化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课堂面授形式开展的。师生间交流的直接性、教师给予反馈的及时性、课堂学习氛围的调动等方面都是网络教学无法比拟的。但是网络课程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进度以及信息共享方面无疑具有极大的优势。因此,有必要在尊重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设网络医学英语课程,构建传统与现代一体化、课上与课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网站上可设置资源共享,专家在线,公开课,教学论坛,作业互评等栏目。资源共享栏目主要包括教师的教案、课件、按专题分类动态化地展示现场实景、实际操作氛围、突出临床业务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录像视频、教师精心挑选的有助于EMP学习的网站链接。学生如果在学习中遇到了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专家在线这个栏目进行咨询并得到及时的回复。公开课栏目中收集了国内外EMP优秀教师的授课视频,使学生能聆听到名师讲授的课程。教学论坛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每次课堂活动后教师可以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用文字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并附上自己的评价或想法,学生也可以发表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师生的共同反思,形成以教带学、以学促教的良性局面。作业互评栏目突破了以往只是教师批阅作业的传统做法,学生须将作业提交到网上才算完成任务,这样学生们彼此可以互相浏览作业内容并对其加以评论,作业互评不仅会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4 结语

鉴于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必须服务于专业学习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实现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的转变。专门用途英语是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正好为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实施EMP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医学英语作为科技英语的一个分支有其独特的词汇、句法特征,往往给学习者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本文结合医学英语自身的特点,从多元化、多层次的课程设置、多渠道的师资队伍建设、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体化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公共英语与专业结合的有效途径,从而推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英语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安晓灿,周龙. 与时俱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09(4):4-7.

[3]Dudley-Evans & St.John.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4]陈淑霞.加强与改进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4(5):13-16.

作者简介:邓媛媛,女,副教授,硕士,安徽合肥人,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