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象似性视角下唐诗的语篇连贯

时间:2024-06-02

摘 要:语篇连贯一直以来是语篇分析的核心议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语篇连贯进行了解释,但未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学界一直认为语篇衔接是语篇连贯的关键表现方式,然众所周知,汉语作为一种重意合的语言,句子之间的连贯常常是依靠其内部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以中国古代的唐诗为例,几乎难以发现其显性的衔接手段。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角度将语篇连贯看作为一种认知统一,认为语言连贯是语篇的构建者和解构者在经验背景和认知模式达成共识后形成的内在语义连贯。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论述语篇连贯的构建,分析了象似性视角下数量、距离、顺序和标记象似性原则在语篇连贯构建中的作用,指出象似性是语篇连贯构建的重要认知机制。

关键词:象似性 语篇连贯 唐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90-02

1 问题的提出

语篇作为人类交流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而语篇连贯又是保证我们理解交流内容,保证交流顺利进行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但这种连贯是如何形成的呢?研究之初,许多学者,如R Hasan和M A K Halliday等认为语篇的连贯性主要是通过衔接手段和衔接概念来实现的。但众所周知,汉语作为一种重意合的语言,句子之间的连贯常常是依靠其内部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唐诗,几乎难以发现其显性的衔接手段,但我们是否就因此说汉语中的唐诗因此而不有连贯性?事实当然并非如此。那么唐诗的语篇连贯又是如何得以保证,并被我们所理解的? 而又为何当唐诗翻译成其他外语时又缺少了一些表达力?文化背景的不同当然是一种直观原因,但潜藏于我们所共识的文化背景后,真正影响我们表达内容与接收者理解程度之间的的桥梁究竟是么?此类问题层出不穷,而其答案也颇具争议。但无可厚非,语篇连贯作为保证交流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无论是语篇的输出还是输入都离不开人类的思维与认知。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为从认知角度对语篇连贯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对语篇连贯的形成的深层原因的探究。而象似性又是认知语言学合理性的重要基石,故笔者拟从象似性角度来研究唐诗中的语篇连贯。

2 语篇及语篇连贯

语篇这一概念语篇分析这一概念经Harris于1952发表于《语言》杂志中的《语篇分析》年首次提出,该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界的热切关注。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语篇分析吸收了包括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学等科的研究成果, 逐渐形成一门专门研究交际中的语言使用情况并涉及多个学科的学问。不同的学者对语篇的定义有所不同, 但他们都意指语篇是语言单位和语义单位的统一体,无论何种定义的语篇都强调它集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为一体, 并与一定的语境相联系(张新杰,邱天河:2009)。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不断发展,语言的象似性也逐渐成为了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象似性研究最初提出是由符号学家皮尔士提出,但因当时学界对索绪尔的语言任意性的关注度及信任,语言的象似性曾几乎被淹没,直到上世纪50年代以后,语言学界逐渐从语言结构本身转向语言形式背后的认知系统的研究后,象似性才重新被学界所推崇。关于“语篇连贯是建立在人的认知基础之上,认为连贯的语篇必须要符合常人的认知方式”的观念(李天贤:2012)早已在学界达成共识,而象似性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的理据性,对语篇连贯得构建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本文拟以唐诗作为语料,从数量象似,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标记象似性原则出发来阐释象似性在语篇连贯的作用。

3 数量象似性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

数量象似性可定义为:“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概念的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象似,与可测度成反比象似(王寅:1999:5引自卢卫中:2011)”越是复杂的概念,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需要越长的时间,那么其在语言符号上所用的单位数量就越多。Givon(1991:95)(引自卢卫中:2011)认为,量大的信息、说话人觉得重要额信息、对听话人较难预测的信息或想要简介表达的信息,句法成分应相应增多,句法结构也相对复杂”。反之,简单的概念意义,则更容易被预测,句法成分和句法结构也就更简单,有时可能会出现省略的现象。

以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为例进行分析: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到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文中首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信者,今日之日多烦扰”,诗人以“昨日”和“今日”的对称方式来抒发诗人对过去与现在的状况的态度。昨日--今日;弃我--乱我 这些对称及排比的句式的使用,加强了作者的心绪烦乱之感,使得作者要表达的意境更具连贯性。紧接着,作者又写到“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这两句诗在句式上和选词上与前面两句完全不同,使得作者的笔锋似乎转变。“长风”、“秋雁”、“酣”都和上文的“弃”、“烦”、“乱”形成对比,表面上看起来难以理解诗人的矛盾状态,但实质上却真实的表达了作者情绪由低迷转向高昂的心理过程。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排比的句式将语篇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并更加传神的抒发了作者心理状况的起伏转承。

4 顺序象似性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

从个体心理的角度讲, 连贯是把语篇的各部分联系起来.“一个语篇是否连贯要看它是否符合人们通常对事件、事物、过程的习惯认识(张德禄,2003:69)”。因此,在组织语篇时,句法的排列顺序往往符合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

该诗中虽无明显的顺序衔接词语,但自作者以排比开篇抒发其内心积郁情绪之后,全诗都完整的依循着诗人的思绪顺序而一层层剥开诗人的内心情感。首句之后第一句为:“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作者在这种低落的情绪下,先是仰天而望,望见秋风中的秋雁,因为秋雁的远去而刺激了诗人惆怅的情绪,然后“对此”(对着远去的秋雁)酣饮,且边饮边登楼;登上高楼,作者看见了楼上的题诗,至此谢朓楼上的诗又激发了诗人积蓄在心底的情绪,而引起沉思,激起了诗人的一腔抱负情怀,但此时这种情怀却无法施展,故有了 “抽刀断水,举杯消愁”的情绪。整个过程虽未用任何明显的顺序衔接词,但却通过诗句中情绪的渐升渐降的转变将诗人内心情感连贯而完整的表达了出来。

5 距离象似性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

距离象似性可定义为:“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王寅, 1999:4引自卢卫中:2011)”。语言反映人们的概念结构,语言的表达对应于概念间的距离,概念越靠近,语符距离也就越靠近。我们在组织语篇时要符合贴近联系原则, 即语符距离要符合人类认知系统的概念距离。语篇段落中若存在一个主题句或者通篇都是围绕主题句展而展开,那么我们就说该语篇具有连贯性。仍以此诗为例:该诗中“弃”、“乱我心”、“烦扰”、“长风秋雁”、“酣酒”、“建安风骨文”、“壮思”、“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举杯消愁”、“不称意”、“散发”等词句都在抒发一种抑郁不得志的惆怅,从“弃-烦”到“抽刀举杯断愁”,通过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将本诗“失意落寞”主题凝结在一起,使得语篇形散而意不散,连贯易懂。

6 标记象似性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

语言表达不仅要反映客观实际和人们的内心世界,还要符合语言交际的目的。交际目的在某种程度上制约语言的表达。因此语篇的组织既要受语义的限制,又要受语用的限制。前者为无标记排列,后者为有标记排列。无标记排列是常规的、寻常的,有标记排列是非常规的、不寻常的;无标记象似于可预测的意义、常规意义,只需要最小推测,人们运用认知系统,推理关联理论,结合具体情景分析标记性的含义,以便做出适当推理,获得话语的真实含义;标记性一般产生于间接性,也就是字面意义与话语意义不一致时,标记性就会产生(王寅:2006)。

同样以此诗为例,“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但从字面上来看,似乎是诗人在借情言志,但通过对全诗主旨的把握,我们不难发现该句诗的本来意义旨在言说志向高远而不得的情怀。诗人故意使用这样的标记性言语,其意在调节全诗的低沉抑郁的氛围,同时也是对诗人在落寞时期情绪起伏变化的细致刻画,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飘逸奔放的艺术特色。同时该句所传达的洒脱精神又与首句的“不可留”形成呼应,达到了很好的连贯效果。

7 结语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视角下的唐诗的语篇连贯的形成与体现。象似性从语言的形式与所指意义之间的理据性关系的角度来独具特色的形散意合的唐诗的语篇连贯性。语言象似性使得语篇的形与意很好的被连接起来,使得语篇更具连贯性。由此,我们可以说,语篇的连贯力不是单单依靠语言的衔接手段来实现,象似性中形式与意义的隐性结合才是语篇连贯力得以构建及解构的本质原因。

参考文献:

[1] Givon Tay, Isomorphism in the grammatical code: Cognitive and biological considerations [J].Studies in Language,1991(15). [2] 李天贤.认知框架视角下的语篇连贯[C].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12.

[3] 卢卫中.语言象似性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1).

[4] 汤丹.语篇象似性与语篇连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

(3).

[5] 张新杰,邱天河.语篇连贯研究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10).

[6] 赵亮.语言象似性的符号分析[J].外语教学,2006(5).

[7] 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8]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9] 毕宝魁.唐诗三百首-译注评[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卢东阳,女,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14级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