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北京

时间:2024-06-02

赵多多

端午假期偷得几日闲,我打点好行囊,去北京。坐上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高铁,我怀着一份好奇与欣喜,不过半小时,便抵达北京西站。

北京之行的首站,是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专题展占据了国家博物馆北侧上下三层的空间。展览以时间为序,从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与抗争,到人民觉醒、民主共和的革命实践;从十月革命的真理传播,到开天辟地的南湖星火;从抗战胜利雪洗耻辱,到建国兴邦艰难跋涉:从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到砥砺奋进的辉煌中国……泛着铜光的文物“兔首”“鼠首”,诉说着英法联军侵华时中国的屈辱与无奈。林觉民《与妻书》仿迹昭示着中华儿女铁骨铮铮、为国捐躯的豪气。在岁月中磨损的《新青年》杂志闪耀着“民主”“科学”的光芒。红军战士的草鞋与薄衣。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我在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前驻足,它们是中华民族争取解放、走向复兴的历史见证。

展馆灯光渐趋明亮,色调变得欢快活泼,复兴之路走至当代。长春汽车厂出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时工人的笑容。袁隆平先生蹲守农田、察看水稻的身影。“蛟龙”人海、“北斗”升天時年轻科技工作者的热泪……这一切都见证了今日中国的崛起。“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座展馆就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近现代史的恢宏进程,激励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接下来是“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展品以丝路文物为主,大都出自盛唐。联想到如今中国在国际上开放包容的姿态与胸怀,世界上单边主义的滋生与蔓延,我想,只有尊重才能换取尊重。“一带一路”倡议携手丝路国家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和平发展。展示大国风范。

走出国家博物馆,我乘坐地铁来到什刹海。南锣鼓巷就在一旁,漫步在老北京的传统胡同中,我欣喜地打量着那些未曾消逝的古建筑与老手艺。甬路古朴,胡同两侧的手艺人安详地端坐店内,打首饰、画鼻烟壶、刻木雕……一件件精心打造的小工艺品.让游客们纷纷掏出手机扫码支付,购买留念。我突然觉得,胡同里安宁的生活,与国家博物馆里历史的波澜,似有某种渊源。

在北京,我看懂了中国的过去,也看懂了中国的现在和未来,看见了贯穿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红线。

点评

文章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叙述“我”在北京的所见所闻。不管是现代化的国家博物馆,还是具有传统气息的北京胡同,都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息。从反映现代历史进程的“复兴之路”专题展览.反映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到具有京味儿气息的古建筑和老手艺的现代化演绎,体现了历史与当代的交织。作者写出了北京之旅的收获和感触,语言生动,情感充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