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2
陈益健 白超
摘 要: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在2014年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是将课堂时间进行划定:主张将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进行对分,即隔堂讨论,以便给学生更多的内化吸收时间。文章针对数学课程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对分课堂”;高等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7-1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5-0052-02
数学是高职院校工科、理科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必修课程,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职人才为目标。对学生学好其他有关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启发思维、开拓视野,适应今后就业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或操作型的高级技能人才,并使他们能解决职业岗位上的实际問题,具有自我学习、自我诊断剖析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而使其中相当部分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而数学课程在高职教学中主要承担两方面的责任:一是满足高等教育的必需,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地位,使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坚实的数学基础,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和企业技术更新的需要而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满足专业的需要,为专业服务,充分利用数学的工具性作用,为学生在后继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扫清障碍、做好铺垫,配合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一、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高职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加之没有升学压力,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够。目前,数学教学以传统讲授为主,传统教学方式虽然对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有较好的效果,但存在形式单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抑制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等问题,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在倡导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思想的同时,新课改也引导着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全面改革。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内涵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基于心理学规律提出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是将课堂时间进行划定,教师将一部分课堂时间用作新课讲授,另一部分时间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张学新,2014)。教学过程被人为分割开来,一方面,教师遵循传统课堂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基本知识理解;另一方面,主张学习西方教育中的流畅性和自主性的课堂讨论,鼓励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目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通过“对分课堂”四个教学步骤“讲授、独学、讨论、对话”,使学生在“讲授”中明确学习范围,了解重点难点;在“独学”中个性化地内化吸收知识,形成观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讨论、对话”中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客观性、理据性;在密切的合作学习中,学会理解、尊重他人,从而建设真正的高效、和谐课堂。
三、“对分课堂”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2018级软件专业2个班的高等数学课程开展教学实验,该班级每次课共两小节,每小节45分钟。两次课完成一次对分步骤,即“讲授、独学、讨论、对话”。
(一)教学前的准备
“对分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合作讨论意识,所以,教师在课前需向学生详细阐述该教学模式及具体教学流程,要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对分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课内以及课外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教学实施过程
“对分课堂”是掰开课堂,将自主学习内核加入其中,把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在两者之间有一定时间的自主学习过程,以便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其教学步骤可归纳为“讲授、独学、讨论、对话”四步法。
1.讲授阶段:要注重精讲,为学生留白
第一次课为教师讲授阶段。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日渐多元,对相关知识的一些前沿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创新的见解。但是这些内容常常是比较分散的,有些内容具有感性的认识,需要教师能够从专业化的角度进行引导。
课堂讲授环节的精髓在于精讲和留白。在此环节,教师只用课堂一半的时间进行讲授,不向学生提问,也不组织讨论。利用前半节课学生专注力较高的时间,对知识进行引导性、框架性的讲授,主要讲解学习目标、章节内容的逻辑框架、与其他内容的联系等,布置相关作业,为接下来的“独学”奠定基础。后半堂课时间要求学生认真整理笔记,以便后续更好地进行内化吸收并完成作业。
2.独学阶段: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探索实践
在第一次课后的一周时间内,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笔记和教师的教学课件,自由安排学习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且不能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作业完成质量直接关系到讨论环节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严格要求,确保每个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3.讨论、对话阶段:通过讨论解惑,达到全面提升
第二次课为讨论、对话阶段。
课堂讨论环节分为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后三个环节也可统称为“全班交流”。对话是“对分课堂”的作业包括的一个新的部分,称为“亮考帮”。学生在听课、读书、完成常规作业后,要总结出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这一过程称为“闪亮亮”;把自己弄懂了,但是觉得别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用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用来挑战别人,称为“考考你”;把自己不懂、不会的地方提炼出来,在讨论时求助同学,这个叫作“帮帮我”。
小组讨论通常5人一组,时间控制在25分钟左右。因为每个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不同,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不相同,所以,为避免学生讨论无关话题或者不参与讨论,教师应不断巡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做好积极的引导。要求学生围绕作业互相切磋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确保讨论的有效性。对不认真讨论或不参与讨论的学生,教师可在后面的教师抽查环节要求其发言,并将其表现纳入平时成绩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的动力。
抽查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教师可以随机摇号,抽出4至5个小组,再由每个小组成员推选一位同学来总结讨论结果及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帮助解决,有效帮助可以计入平时成绩,以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全班同学讨论解决。
自由提问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左右,教师会对以上两个环节结束后还存在疑问的学生进行答疑,确保每个学生的疑问能得到有效解决。
教师的总结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教师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次梳理、总结,加深印象,确保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
讨论对话阶段,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大大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三)教学评价与考核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必然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重视并尊重这种差异性。在题目的选择上,尽量设置一些答案并不唯一的发散性题目让学生进行独学、讨论、对话,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每个学生可以按照对本门课程的喜爱程度及预先设定的课程目标,自己去把握知识转化为内在时的投入度。对课程喜爱程度高、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发散性的题目能够让其有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注重其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对课程的投入程度。对在课程的讨论环节积极参与和作业完成度高的学生,要及时肯定,以便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对其他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对课程学习投入度不高的学生,要能够抓住学生在讨论环节的亮点,不断挖掘其学习的潜在能力;对在讨论环节敷衍了事的学生,则给予扣分,并要求其重新做,以此来纠正其学习态度。“对分课堂”在课程评价中始终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的比重,课程的最终成绩可以由出勤(占比20%)、在课堂讨论环节中的表现情况(占比40%)、作业与笔记(占比20%)、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比20%)四部分组成。
四、“对分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教师通过问卷调查,结合“对分课堂”实验班级教学实验前后学生表现出的学习差异,可以明确“对分课堂”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定的优势,教学效果良好。其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合作学习的精神,提升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二是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有些学生由于基础薄弱而进入“弱势—厌学”的恶性循环之中,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设定各自的目标,实现自我突破。三是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生生之间能够人际互动的高效、和谐课堂。
五、结语
“對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实践证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应用到数学课程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章雁峰,郑红珍.对分课堂法在高职课程教育中的实践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1):361.
[3]李继志,梁梓淇.对分课堂在财务分析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7(27):116-11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