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2
冯臻
摘 要:文章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主体,对阅读的地位、“先学后教”模式的理论基础及优势进行分析,并对教学案例中“先学后教”模式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先学后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2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3-0033-02
一、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提出了阅读量的标准,由此看出小学语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是语文知识的来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各种文化与思想浓缩精华的载体。阅读是抓取书籍中重要信息的方式,人们通过阅读能够充实自身的文字、词语、句子的储备,能够获取他人先进的思想观念,能够借鉴他人的经验,并把经验快速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二)是精神世界的展现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经典名著,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文章的作者在文中会以各种手法来展现对世界万物的观点、自身的精神世界以及丰富的个人情感,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阅读,学生可以逐渐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如《父亲、树林和鸟》一文讲述了父亲与“我”走进森林中“我”与父亲的一段对话,通过“我”心情的变化来突显鸟类保护的主题。这篇文章通过描绘父亲对鸟的习性的深刻掌握,为读者留下悬念,如果懂鸟的人是捕猎者会出现怎样的情况?使学生深刻理解保护鸟类的不易。学生通过阅读也会在一些地方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构建和改造自身的精神境界,并达到一定的水平。
(三)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培养素质型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代替了应试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作出了介绍,将语文核心能力概括为语言理解能力、语言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审美能力。其中语言理解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它是指对所听语言与所见文字的信息接收能力。语言应用能力以语言理解为基础,通过文字或语言获取信息,在脑中通过逻辑思维,形成完整的语言,通过读写、发声完成整个交流的过程。审美能力则是更高层面的能力,例如,课文《落花生》中“父亲”以花生为比喻,教导“我”做人应做对他人有用之人,而不是做空有其表、华而不实之人。学生学这篇课文不仅要掌握生字词的理解,还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来思考作者写作的目的与文章的核心含义。
学生通过语文阅读能够在语文能力、语文词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与习惯、认识能力和艺术素养等方面上得到很好的提升,从而很好地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二、“先学后教”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学模式的出现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先学后教”模式也是如此,它的科学性符合一定的教学心理学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出现基于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它强调知识的发展是通过社会构建而激起的。这种社会性的构建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从事持續谈话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于是,合作学习、交互作用教学、先学后教等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学习者在与其他人讨论过程中学到新的东西,扩大了认知结构,更清楚地表达他们自己已有的概念,并检验那些与别人相左的观念,加以重新建构。通过此类社会性的建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得以更健康地发展。
此理论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文《白杨》的学习中得以体现,此课文采取以物喻人的手法,与课文《落花生》的应用手法有很大相似之处,却各有特点。《白杨》的教学是对以物喻人表达方式的重新建构,拓展了此表达方式的应用形式与范围。
(二)双迁移理论
双迁移理论是为了应对学界对迁移理论预先设计的缺陷而出现的,双迁移理论的最大效果在于配合合作学习与探究式学习两种方法。即教师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转让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对新知识进行探索,并得出结论。教师并不对学生的探索过程进行评价,而是仅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包括教学内容的原理、补充性例题等,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迁移至靶向问题之上。双迁移理论不仅强调旧的已经获得的知识从原有的学习情境中迁出,并强调解决新的情境中出现的问题,还强调将习得的经验迁入新情境中,从而进行新的学习。即首先探索学习,其次学以致学,最后学以致用。
双迁移理论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教学方法的科学遵循。例如,在进行《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学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对文章进行自我理解,之后教师再给出更多关于本篇文章的资料,使学生对自我理解进行审视,最终实现对文章的理解。
三、“先学后教”模式的优势
“先学后教”模式如同翻转课堂一样,采取了一种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反的思维方式。由于这种方法最先在江苏泰兴洋思中学实践,因此又被称为“洋思现象”。这种教学模式的流程是在进行一堂课的授课之前,教师先安排时间、给定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在学生完成自学任务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自学状况对学生进行点拨,并解答疑惑,寻找科目学习规律或是纠正错误的想法与理解。“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有以下优点。
(一)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导者,打破了原来教师主体的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了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学生由传统教育中的知识接收者变为主动探究者,而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教学方法设计、德育与思想教育工作方面,纠正了教师本位中学生所学知识迁移能力较弱的问题。
(二)师生互动交流频率增加
“先学后教”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一味地将知识传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引导、评价、总结的方式参与课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交流的环节就增多了,当教师获得充足的反馈之后,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加明显。
四、以案例介绍“先学后教”模式时应用
为了能够更为形象地对“先学后教”模式进行解释,并提高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率,本文以案例介绍的方式进行展现——《窃读记》。
(一)课前导学部分
在上课初始的五分钟,教师通过板书或多媒体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在《窃读记》这篇课文中,学生需要学会生字:窃、腋、哟、婪、惧、辘、撑,了解这些生字的读音、字体构造及本身含义;学会常用词组“窃喜”“两腋”“贪婪”“惧怕”“饥肠辘辘”“支撑”;学会课文中心思想及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感情。教师给出的目标,不应当出现任何能够让学生不通过通读课文就能够了解的内容。教师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以便在之后的讨论环节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学生小组人数应当为3~5人,过少的学生人数会使小组讨论缺乏创造性,过多的学生人数使得小组讨论不容易形成一致意见。
(二)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在公布了教学目标、进行学习小组划分之后,教师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至少诵读两遍课文。要求学生第一遍将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同时可以将其他不认识的字、自己认为句式优美的或是自己喜欢的地方用不同的标记标示出来。第二遍通读时要求学生在书本的空白处进行记录,包括自己的感想、作者的中心思想、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等。标记可以是一两个词,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以便在之后的讨论环节使用。此环节时长不应超过十五分钟,时间够学生集中精力通读两遍既可,学生在稍有紧迫感的时间中才不会分散注意力。
(三)对教学目标进行讨论
在通读结束后,学习小组之间开始就黑板上的教学目标进行讨论。讨论时教师可以在学生之间游走,获得学生思考的真实想法,并给没有思路的学生或想法偏离主题的学生进行引导与点拨。讨论的时间应当控制在五分钟,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应当在班級中对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简短的汇报,教师在这一环节应当揭示教学目标的正确答案,并对做得好的小组及时给予鼓励。
(四)深读课文内涵
在进行基础学习之后,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深读,在每一段结束之后都向学生做相应的讲解。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了一个生活情境,有饭店招牌、炒菜的香味、锅勺击打的声音,通过视觉、嗅觉、听觉组成了一幅市场一角的画面,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作者在这里一定是脚步放慢才能有这么详细的体会。第二到第五自然段则描写出作者小心翼翼在书店蹭书的场景,最后三个自然段描写的是作者沉迷读书不可自拔的一种情景。通过这几个部分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作者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读书,并且用读书的快乐代替饱腹的快乐的刻苦品质。
(五)教师进行总结性教学
在课堂的最后五分钟,教师需要对整堂课进行一个总结,即本堂课学习了哪些生字,它们的写法是怎样的,读法是怎样的,应当怎样组词以及在文章中如何应用。同时总结文中好的写作手法,再对文章的整体写作手法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进行应用。
“先学后教”模式以科学理论为支撑,在实践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先学后教”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理解文章内涵,从而达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冬花.“先学后教”须变模式研究为理念提升[J].中国教育学刊,2015(6):79-83.
[2]成元松.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分析[J].华夏教师, 2018(25):5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