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2
林诚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对中学语文教材包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能够在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度、广度,并在学生内心中树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力。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1月曾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制定了“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的目标。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尤为紧迫。教育专家将语文的核心素养确立为语言构建、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四个大的方面。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很多传统文化内容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社会人情、科技人文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能以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身心,既能够让学生自身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同时又能在国家加大对外改革开放,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今天,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粹,从而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性格,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1.具有独特魅力的汉字
语言文字是一切交流的媒介,汉语言文字的学习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传统文化之美的最好体现。汉字的形、音、义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厚实与独特魅力,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尤其书法之美,或古拙,或端庄,或洒脱,笔画架构间莫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曾有一段时间,语文教师出于功利心理,忽略了汉字的教学,不再讲“六书”,字词识记不再去追本溯源,不再讲语法。在键盘时代,书写更是被边缘化,书法教育严重缺失,呈现“无课时”“无师资”的现状。语文教师应该练好书写基本功,提高艺术修养,充分利用好这一文化资源,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美育。
2.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古人倡导仁爱,崇尚正义,追求和谐,以人为本。体现这类价值观的文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表达了一种不惧逆境、积极进取的一种人生态度;《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出对知识孜孜以求的勤勉态度;《塞翁失马》中蕴含着一种朴素的辩证思想;《饮酒》中体现出一种对自然的尊崇情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未来的美好社会和未来人生,其实都有着一种比较热烈的向往和追求。这些文学和思想瑰宝都能对中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借鉴,潜移默化,能极大地鼓励学生尚美向善、乐学笃行。
3.中华传统美德
我国一直被誉为“礼仪之邦”,在我们文明的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言行规范。比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论语》《鱼我所欲也》等文章,向学生传达了诚信礼仪、崇德尚美、见贤思齐、舍生取义等道德观念,在这些文章的学习中可以端正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从而继承弘扬自强不息、敬业爱岗、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4.爱国主义思想
中学教材中体现爱国主义思想的诗词文章不胜枚举,比如岳飞的精忠报国、诸葛亮的临危受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还有杜甫、欧阳修等,都在用文字表达着自己的忧国忧民,表达着自己炽热的爱国激情。还有教材中反映祖国优美山川、悠久文明的文章同样都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激起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各自的精神血脉中融入爱国主义的血液。总之,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需要拥有识别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慧眼,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把中学语文教材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成分传承给学生。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策略
1.“课前三分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氛围
“课前三分钟”是学生拓宽语文视野、陶冶文学情操、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抓手。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来激发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置课前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片段,或吟咏自己喜欢的经典诗词,讲解成语典故……教师也可以开展每天一则《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的宣讲,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日积月累,在活动化的氛围中学习和传承优秀文化,学生自然会更加儒雅。
2.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传播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因子,那么教师在守住语言学习、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应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实践者。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解读能力,善于找到教材和文化的联结点,从而在文化层面建构课堂教学。如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儒家经典中积极入世的人生態度、老庄中睿智思辨的超然视角。尤其在新的统编教材中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更是深入理解文化内核、提升文化认同的重要平台。通过教材的学习,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感受传统美德和人的核心价值,对照自我,反省自我,从而自觉引导个人的成长轨迹,实现以文化之,以文育之。
3.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巩固文化认知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仅仅要做到听教师,讲还应该通过读、说、写巩固认识。通过读、说、写的结合,学生在接收文化信息的同时,自己能够更深刻地受到文化的熏陶、洗礼,并内化于心,让传统文化思想成为一种集体的无意识,根植于大脑。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的古诗词或古代散文名篇撰写阅读笔记,摘录好的句子,记录下与古人对话后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可以在班级中成立传统文化的研究小组,结合一些传统的节日,策划一些相关的文化活动;可以举办“古诗词鉴赏会”“吟诵大会”等;可以让具有一定古文阅读基础的学生组织古典名著阅读兴趣小组,结合世界阅读日等举办一些阅读沙龙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在当地进行传统文化的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此外,教师可以在学校组织书法比赛、诗词朗诵比赛等,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课堂拓展到课外,加强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学生的校内学习阶段,语文的学习是他们学习、感受、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将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作自己的一种责任与使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充分地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相关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通过各种有效的课内外活动,传递给学生。从而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叶 梅.谈谈初中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木兰诗》为例[J].语文知识,2016(23):70-71.
[2]冯小兵.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途径[J].读书文摘,2016(28):383-38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