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2
肖爱珠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应该从“素养”这个词的含义,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延伸和定义。目前我国理论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历史素养应该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从而获得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而且是历史学科所特有的关键素养,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无法替代获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会应用历史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具备关键性、稳定性、独特性、生长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构成主要有五方面:一是时空观念,学生要了解时间和空间的专业术语、划分方式,并且对特定历史事件发生的地域、时间段和顺序有一定的掌握;二是证据意识,学生要能够通过历史材料来解释历史和验证历史;三是历史理解,因为历史事件的产生受到当时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所以要能够理解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历史事件;四是历史解释,学生要能够史论结合、建构自己对历史的解释,运用正确的史观对不同的历史观点作出评价;五是历史反思,通过历史学习建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二、以生为本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1.通过设疑沉淀核心素养
疑问通常会让学生产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所以历史教师不妨在课前巧妙地设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梳理知识,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在解答自身困惑同时,也能为学习目标的达成奠定一个基础的目标。教师设置一些能够把新知识有效串联起来的问题,让学生自发地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并且可以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系统整理和归纳。
在導学阶段,设疑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只要用得巧妙和到位,一样可以奠定学生的知识学习基础,并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主动探究生成核心素养
探究性的学习需要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问题的理解、答案的求证、表象与实质的探讨与辨析、历史真相和意义的挖掘等。这个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能力素养在内的历史核心素养。当然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引导评价,要利用自身能力,把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把知识融合到资料中,并适当引导和总结归纳。
3.设置情境体验核心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虚拟的历史情境,来高度还原教材中的历史内容;也可以渲染历史氛围,来提高历史理解能力;还可以通过历史遗迹的参观,让学生到真实的场景中体验;等等。通过这些行为,让学生感受历史、认知历史并将这些体验和感受内化,这就是让学生体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当然,除了虚拟情境、实景参观,教师在历史课堂中还可以设置活动情境,例如辩论赛、角色扮演等,增加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让学生体验到历史核心素养,并且进一步理解和内化历史知识。
4.相关延伸扩展核心素养
历史教材上的内容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所以需要我们要设置一定的延伸和拓展环节,通过拓展教材内容,让史料得到补充和完善,对历史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并且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进一步补充和提高等。拓展和延伸是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措施,也是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三、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设计
1.以《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培养学生历史理解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实际角度去客观公正地认识历史事件,理解它们的历史意义和存在价值,建构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例如,“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系列课程中,对《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课程教学,就需要让学生了解侵华日军的罪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等主要史实。在这一课程中,历史理解需要让学生明白以下两点:一是通过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让学生明白“在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的道理。二是进一步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地位。进而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以《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为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有效方式。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能够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建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在《古代中国社会发展》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资本主义萌芽四个方面,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教学。一方面,在导学过程中,教师从古代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从石、骨、木的应用到唐代曲辕犁的基本定型。另一方面,简单介绍了古代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北魏:均田制)地主所有制(为主)、自耕农所有制等,然后提出了两个探究问题:一是“结合图文材料和本课所学,谈谈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二是阐述“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及经营形式”。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探究,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从时空上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土地制度、手工业生产等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概念。
3.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为例培养学生历史反思能力
历史反思能力事实上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通过追寻历史真相、揭示历史发展趋势的行为下不断提炼自身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最终通过古今变化和对比进行历史反思。尤其是在国家民族方面,要通过历史学习,从历史的角度认识祖国的具体国情,最后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这一课中,教师为了达到通过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教学案。通过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工业发展的三个时期“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一战期间(短暂春天)”“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从这三个阶段出现的原因、特点等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和辩论,最终引出探究性问题“你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历程中得到哪些认识和启示?从民族资本家身上可以汲取哪些教训和经验?”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的艰难。
四、结语
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项艰难但具有极大意义的事情,需要广大历史教研工作者在不断的实践和学研过程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更新观念,通过方法的变革和教学理念的提升,日积月累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最终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得到全面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13-15.
[2]张华中.基于实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刍议——以普通高中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9):33-3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