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2
许建萍
摘 要:新媒体时代,为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脱钩、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难统一、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不紧密、网下教学与网上引领相脱离等现实问题,福建师范大学以对话式、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开展师生互动、多维联动的“微课堂、微论坛、微对话、微服务、微形象”,建立健全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牵引的服务、支撑、延伸、拓展、反哺第一课堂的“五微五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立体网络,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通,构建起有效衔接课上与课下、网上与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微体系。
一、 “五微五阵地”着力解决的问题
第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脱钩”,协同育人“不理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人们更加关注第一课堂的教学实效,往往忽视了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拓展、深化等作用,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亦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必须打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不协同的局面,避免单线作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第二,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难统一”,教学实效“不显著”。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场域中重要的两端,由于思想政治课堂本身较严肃的话语方式,加之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不足,在“劝导说教式”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参与课堂的渠道和热情都不足,导致教师主导地位难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也难以体现,最终教学实效难以显现。
第三,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不紧密”,教学内容“不深入”。受时空限制及重难点安排,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多仅局限于第一课堂,理论“展不开、不彻底”,学生难以结合实际融合所学致使理论无法解答其现实困惑,进而对理论知识“不认同、不相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黏性。
第四,网下教学与网上引领“相脱离”,教育盲点“触不到”。当前,各高校纷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下教学的建设和改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在网上、网下教学的深度融合不够。有些高校虽然已具备开展网络教学的条件,但存在开展时间短、频次少、教学资源稀缺等不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学成为“触不到的盲点”。
二、“五微五阵地”教育模式的创新
1.创新“微”课堂,扩大理论传播阵地
***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这就要求我们回归课堂、用好用足课堂,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改进和加强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教学模式上推陈出新,做好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紧抓学生的兴趣点,提升思想政治课的参与度和创造性。
福建师范大学在第一课堂之外创新微课堂形式,微课堂通过学生关注热点的搜集、调研,以“对话式教学”方式,把思想政治课教材体系转换为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将教学过程从教师讲授为主变成学生探究、师生对话为主;教学评价从考试的终结性评价转换为学生全员、全程、全面参与的过程性评价。把“认知明理”“情感态度”“行为实践”等不同层面的教学具体目标细化到每章、每节、每一知识点,将每一个微问题、微对话、微参与联结贯通,达到见微知著的目的。一是突出教学重点。在尊重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与结构的基础上,把握整体性特征,根据热点、难点问题对课程相关章节的内容进行了取舍,将学生最关心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设置為对话主题进行探讨,从而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二是提升理论认知。以热点事件为话题导入,引发思考后设疑,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在课堂上自我展示和阐发后接受质疑,并由教师导引性释疑,从而使得学生对理论的认识理解逐步由浅入深,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三是提高吸引力和亲和力。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往往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牵动神经,以焦点问题涵养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课的“烟火气息”,从而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的偏见。
2.举办“微”论坛,强化思想引领阵地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第一课堂发挥着重要的主渠道作用,是思想引领的主要阵地,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并非课堂教学单边作战能够达成的,还需要在课后进行强化、延伸,即通过各种适当形式,营造良好的巩固学习的环境和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场域,从而强化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
福建师范大学通过举办“微”论坛,以课后学习、社团学习、论坛学习的形式赢得共鸣、取得共识,提供良好的继续学习环境,进而全方位、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一是课后学习不断链。学校打破班级原有建制,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针对时政热点和学生关心的话题,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探究式学习。每堂课教师通过对不同专业、学段的学生,为他们量身打造课后作业,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精心准备,形成简要探究方案并制作PPT,并以此作为学生期末过程性评价的标准之一。二是社团学习常态化。学校充分发挥覆盖各个学院的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的作用,结合时事热点,开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依托历史学社、辩论协会、演讲协会、海峡两岸文化直通社等兴趣社团,强化课内学习效果;成立青年理论研读俱乐部,聘请思想政治名师作为指导老师,以“读、诵、研、讲、宣”五大品牌活动为抓手,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宣讲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兴趣;成立马列经典著作读书社,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经典著作,深刻领会经典文本,提升理论学习的常态化。三是论坛学习多样化。学校创新举办“大学生时政论坛”,以“校园网贷”“舆论失衡”“舆论审判”“网络舆论”及“逆全球化”为话题,引导青年学生以组队的方式参与论坛,用个性演说的形式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大力开展“网络与青年担当”等线下的论坛活动和“大话思政”“微言时政”等线上论坛活动;鼓励学生用演讲、情景剧、微视频等轻松活泼的形式展现学习成果,同时在线上进行宣传展示,推动学生由重“听”向重“学”和重“思”转变,实现思想间的碰撞与交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吸引力,增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性。
3.实现“微”对话,构建答疑解惑阵地
在互联网时代,要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努力使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平台,取长补短,打破空间和实践的限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
福建师范大学通过“微”对话让思想政治老师上网、开设专栏、答疑解惑,实现思想引导离课不离线。一是建立网上对话平台。学校依托微博、微信、易班、直播等新媒体渠道受众广、门槛低、吸引力强等特点,为师生互动提供“大学之道”“微信集群”“名师引路”等网上对话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网络,鼓励思想政治教师经常发发声,融入学生朋友圈,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阵地保障。二是推出系列专栏。学校鼓励并聘请熟谙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学名师、理论名家以及辅导员等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开设网络思政专栏,推送“理论热点面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基因代代传”等优质内容,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以及两会等时事热点,主动设置网上教育引导议题,引导学生关注新时代下的理论新视角。三是键对键答疑解惑。学校组建队伍实行值班制在线答疑,鼓励名师大家开通微博账号主动接受学生提问,与学生探讨问题,面对面传授知识,键对键答疑解惑,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得网络不再是各种错误思潮“藏污之所”,而是学生扫除疑惑和进行正确思想交流的“清朗空间”;网上网下联动,促进教育者优质内容的推送与受教育者主动求取的双边良性互动,增强二者的沟通与交流,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网上的供给力与受教育者的主动求取力之间的协同发力。
4.提供“微”服务,夯实成长服务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受待见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以致黏性和认同度下降,学生存在“无用论”的错误认识,无法引起共鸣而增强教学实效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有效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思想,解决其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
福建师范大学通过在实际生活中提供“微”服务,将思想政治理论真正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切身感受让学生接受和认同思想政治理论。一是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学校组建了学生热点信息搜集团队,通过网络监测和大数据分析,形成《每周网络热点参考》,发放给全校两课教师、辅导员及思想政治工作者,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调研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与行为特点,及时推出针对性的思政育人对策,帮助学生解决人际交往、恋爱及成长困惑,让学生形成正确而不偏激的“三观”。二是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学校开展“光盘行动”“日行一孝”等倡导社会新风的创新活动,用“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事实传递思想内涵;以校园先进典型等为素材,开展“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微电影征集,录制“对话名师”等专题视频,并进行网络推送、全媒体展播,让身边的好人好事可亲可感可学,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活化、亲民化。三是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学校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服务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学期开展“书记早餐会”“校长面对面”,共议学校发展和青年成长的提案,推动了就业创业、助学贷款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形成了关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黏性和认同度。只有做到根植生活,下接地气,融通现实,学生才能真正感到马克思主义“解渴”“管用”。
5.打造“微”形象,巩固教学创新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原则性和知识性较强,生、冷、硬的话语方式易导致难入耳、难入脑、难入心的困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鲜活起来,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灵活、手段多样、方式引人。
福建师范大学通过打造“微”形象,形成渠道多元、形式新颖的教辅教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学材上的有益补充。一是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代言人”。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和时尚性,通过全校师生征集,推出了以阳光、向日葵为原型的卡通形象“福师大小葵”,使之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代言人”。“小葵”时尚清新的风格、“不为青年师,要为青年友”的同伴形象深受学生喜爱。二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材”供给。学校以微电影、漫画、沙画、古风绘本、Flash、H5等學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先后开发了“小葵说马列经典”“小葵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500余件辅助“学材”;以“福师大小葵”为主角,紧密结合第一课堂专题式的课程设计,针对学生的疑惑点、兴奋点、需求点,创作《科学把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领航中国梦》《***的“健康中国”策》等动画、漫画作品,阐释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专题;创作动画视频《五四运动前传》等进行爱国教育,增加教学内容的亲身感。这些优质的“学材”相比传统的“教材”更加易于被理解、被接受,形成对教材体系的有力补充。三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在学习小组、社团及论坛中形成的理论成果,通过开展自主申报、竞赛评选等方式,让广大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开发,将其理论成果转化为课堂“学材”,使之在参与、体验中接受教育,变受教育的客体为受教育的主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倡导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教育成效
“五微五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探索,构建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体系,形成了系统化、可操作性、能推广的育人模式,取得了切实有益的教学经验,具有良好的可借鉴性。
1.拓展教学阵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局限片面向全面灵活提升
教师主动、学生行动、方式灵动的平台构建,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仅是单纯传授、灌输的过程,更是一个感化、熏陶和养成的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延续不断,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极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教学阵地的创新,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延伸与拓展,实现了其从片面局限到全面灵活的转变。
2.改变主客体关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单向灌输式向交互式提升
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构建了师生之间双向交流、平等互动的有效平台,实现了教学方式从传统的“单向灌输”向“平等对话”转变,从“文本本位”向“问题导向”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在观点的对话交锋中砥砺、纠偏、确认并最终形成自己的信念。对话式、启发式、探讨式的教学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外化于形”向“内化于心”迈进,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化。
3.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抽象空洞向鲜活生动提升
将抽象的理论命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把理论置身于当下的时代背景、解读其现实的实践价值。服务于大学生掌握科学理论的切实需要,在把理论“说准”“说透”的基础上呈现理论本身的魅力,以透彻的理论说服人并外化于实际的行动。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联极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黏性,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空洞向多元贴切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柳礼泉,范诚忠,汤素娥.开放式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的范式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4):99-103.
[2]唐凯麟.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评《“两课”教学法研究与述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
[3]陈志勇.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