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2
杨柳
摘 要:新课程富有时代特征,我们面对的是成长变化着的青少年学生。因此,我们有必要不断加强研究和学习,摒弃新课程改革中表面的轰轰烈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课堂教学,收放自如,真正实现让“教”为“学”服务。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放”和“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11
作者简介:杨 柳(1974—),女,侗族,湖南芷江人,一级教师,本科。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中,我们很多的一线教师都逐渐认识并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正确处理好物理教学中“放”和“收”的关系,将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设计的“放”和“收”
真正有效的课堂,对教师要求很高。要想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每一个环节,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持一种开放的态度,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过去我们考虑教学时,往往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首先想到这节课的内容,想到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也就是说更多地关注的是物理学科本身。而新的课程标准是要我们首先考虑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即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
课程改革后,教学已由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向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转变。这样的目标,仅靠“教教材”的做法已很难达到。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该拓展思路,拓宽视野,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比如我们的学生、我们自己、我们的实验室、教材的插图、多媒体、网络的合理利用等。如在《电磁铁》的教学中,我就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用一部电影中女主人公制作电磁铁自救的片段引入教学,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了电磁铁的制作,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再比如在《看不见的光》的教学中,如果站在“教教材”的角度,我们会觉得这样的内容十多分钟就可以讲完。但这样的教学理念,只是把学生视为了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开放的教学态度,要求我们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索取。于是我在设计教学时,将“红外线的特点及红外线与我们的生活;紫外线的特点及紫外线与我们的生活;蓝天、红日、雾灯的颜色”作为三个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选择任务,通过互联网自己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然后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全体同学共享,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开放的状态下设计教学,但同时也要把握好“放”的度,即要注意设计中的“收”。我所说的“收”,就是说我们的教学目的仍然是要明确的。并不是说“以学生为本”,就是任由学生的绝对自由,如果每节课,学生能学到什么、要学到什么,教师都是不知道的,或者说是不确定的,教学还能说是有效的吗?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我们这节课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精心谋划。
二、课堂交往的“放”和“收”
新的课程标准,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民主化的课堂教学管理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有益于学生课堂交往需要的满足,即有利于真正教学的发生。我们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师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我们要持“放”的态度。我们要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对待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不但尊重他们含苞欲放的智慧、情感和志趣,也尊重他们各不重复的个性、单纯的烂漫和天真;不但尊重他们与己和谐的求同思维,也尊重他们新锐有余、成熟不够的求异思维。如在“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设计中,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表明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会想到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而有的学生只能想到改变电池的个数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有的学生能想到将两个匝数不同的电磁铁串联来控制通过它们的电流相同,而有的学生则感到无计可施。(学生设计方案如下图)
我们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可能表现应该有预见性,首先可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体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其次可以根据课堂具体情况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探究任务。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与同伴或老师的交流、辩论中,找到最好的设计方案,千万不能为了所谓的“成功”效果,而硬性要求所有学生都按照统一的电路设计来完成探究任务。
但是,民主的课堂,我们也要注意做好“收”的工作。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一些教师对教学的方式、合作的策略做了形式上的改变,一味地追求组织形式的新颖和活跃。教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但是对学生不着边际的延伸,甚至错误表现都不予制止和纠正,这也是不可取的。甚至,有时教师为了表现自己的“民主”,而纵容学生在课堂上随意散漫,不倾听别人的意见,不参与、分享学习的过程,整个课堂乱成一锅粥,这不是我们所讲的真正的互动学习、有效的课堂交往。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自控能力还较弱的中学生,我们既不能管得太死,也不能没有规则。课堂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既放得开,又要收得起。
三、即时评价的“放”和“收”
即时评价是教师运用语言(有声语言、无声语言)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时点评的过程。课程改革同时也提倡评价的多主体参与。即时评价的“放”,主要是指评价的内容、方式及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如在电功率的测量的教学中,我请学生设计一个测量自己家里电视机电功率的实验方案,有学生提出利用电能表的示数变化和钟表记录时间,用来算出电功率。我请学生来评价这一设计方案。于是,先有学生提出,如果电视机的功率不大,要等到电能表示数变化需要的时间太长了,另外,电能表的计数只准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读数不够准确等;再请学生在此设计基础上做适当修改,最后,经过多名学生的补充、改进,好的实验方案便顺利诞生。学生在评价中锻炼了自己,获得了知识。同时,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的表情、充满鼓励赞许的眼神也是对学生最好的无声评价。再如学生在完成了一个探究活动以后,教师可先请学生自己评估今天的探究活动及与同学的交流和合作情况,教师再根据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所反映的学习状况,从不同的方面如学生在活动中参与讨论的数量和质量怎样,投入的程度如何,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和进步,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对挑战的反应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要多从正面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认可,肯定性、激励性、开放式评价,会使学生充满自信,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即时评价的“收”,则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做到实事求是。“表扬”时,眼里不能只有心目中的“好生”;“批评”时,也不能只盯着潜意识里的“差生”。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情感差异、思维差异,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做到“赏识每一个学生,感受每一个心灵”。真正地利用“评价”来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宋善炎.物理教學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