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反思『文物戏精』

时间:2024-06-02

随着H5产品《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持续刷屏,一批沉睡了千百年的文物一夜爆红,被千万网友所熟知。正襟危坐于博物馆里,乏人问津、日渐蒙尘;化身“戏精”,则晋身“网红”,家喻户晓。当然了,这种思路传承源自《我在故宫修文物》和《如果国宝会说话》两部纪录片,帮助文物攻城略地,大量“圈粉”。到了《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这些古老的文物更是化身为铺天盖地的表情包,深度渗透到社交网络之中。从文化传播和普及的角度来说,哪怕它是一则广告,这次传播也具有積极的意义。

借助“戏精”人设,文物们混了个脸熟,但它们在本质上并不是插科打诨的谐星,而是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艺术价值,挑大梁演正剧的“严肃艺术家”。只不过,因为没有人愿意看它们板起脸孔演正剧,所以只好放低身段扮演一回谐星,先把目光争夺过来。一场“文物戏精大会”,激发起千千万万人对文物的兴趣。然而,在“混个脸熟”之后,还要继续探索新的方法和模式,使人们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毕竟,谐剧虽然欢乐有趣,但要说营养价值,还得是正剧。

【素材解读】

几档文化综艺节目,将被历史尘封的文物激活,使之走进人们的视野。这是文化传承的一件幸事。相对于“正剧”而言,“谐剧”更具吸引力。《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就揭开严肃面纱,来了一场接地气的“演出”,成为文化消费的又一载体。文物固然是“物”,但关键是“文”。真正走进文物世界,理解它们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还要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鉴赏能力。

【适用话题】

文物、传承、审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